安全需要和归属需要对宽恕影响的实验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y87a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关宽恕的理论研究多集中在宽恕的特征和影响因素方面,且以往研究多采用质的研究和相关研究方法。而鲜有研究者通过实验法探讨宽恕的潜在心理过程,现有研究者认为宽恕包含着动机、情绪或关注点的转变,在不同学者之间存在较大分歧,但是至今缺少探析这一转变的具体过程的实证研究。本研究在前人得出的宽恕包含认知失调的解决过程这一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安全需要和归属需要是宽恕的重要影响因素,在个体做出宽恕选择时起着重要作用,是情感和动机转变的潜在原因。研究一修订了情境性宽恕量表,用于测量情境性宽恕的水平。研究二通过叙事法和是非词判断的实验法相结合,探析了安全需要和归属需要对宽恕的影响,以及情绪和动机在宽恕中的转变。研究结果表明:(1)修订后的情景性宽恕量表包含两个维度,回避动机和报复动机。(2)归属需要的激活在宽恕中起着重要作用,宽恕水平增加组的被试较之宽恕水平降低组的被试,其归属需要的激发水平更高。安全需要对宽恕的影响没有得到完全的证实。(3)个体与冒犯者之间的关系越亲密,归属需要的激活水平越高,回避动机和报复动机越低,进而越可能宽恕冒犯者。安全需要的激活水平在不同类型冒犯者之间没有差异。(4)宽恕包含情绪的转变,宽恕水平增加组的被试与宽恕水平降低组的被试相比,其消极情绪体验更低。(5)宽恕包含动机的转变,宽恕水平增加组的被试与宽恕水平降低组的被试相比,其回避和报复动机更低。(6)回忆被亲密他人冒犯的被试与回忆被不亲密他人冒犯的被试相比,其抑郁、焦虑和疲倦体验更高,愤怒体验在不同类型冒犯者之间没有差异。
其他文献
在信息化成为大趋势的今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多媒体、网络以及各种各样的信息产品融入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而教育,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也在
完美主义是一种力求高标准地完成任务并伴随批判性自我评估倾向的人格特质,是个体在不同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特征。完美主义者设定严格的,不切实际的高标准,刻板地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