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京剧“红楼戏”在传播《红楼梦》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遗憾的是它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还不是太高且少有人给予特别的关注。历来的“红学”研究者对于《红楼梦》小说作者、版本等的考据以及文学方面的研究,有颇多重要的成就;然而对据《红楼梦》故事改编的京剧,全面详尽加以研究的,实属少见。本论文希望能弥补这一空缺。论文共有五部分:绪论部分主要综述前人的“红楼戏”研究,并阐明笔者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价值。第一章为京剧“红楼戏”改编叙录,分别从京剧“红楼戏”的著录情况、保存和出版情况、演出情况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弥补前人整理过程中的不足,纠正前人著录中的错误,也为一些重要的戏曲资料的保存提供了可能。第二章分析京剧“红楼戏”的总体特征,指出整个20世纪的京剧“红楼戏”改编史是与20世纪的政治同步发展的,并与20世纪红学史的发展相呼应;“红楼戏”主要采取“片断式”改编和“整体式”改编两种改编方式;改编者多改编以黛玉为主角的“红楼戏”,而极少改编以宝钗为主角的“红楼戏”,这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如改编者个人主观上的抑钗扬黛倾向,观众更喜爱黛玉,黛玉的悲剧形象更能打动观众等。第三章是对以晴雯为主角的京剧剧本进行个案分析,指出京剧“晴雯戏”改编受到一些红学观点的影响,并重点剖析了齐如山《晴雯撕扇》、欧阳予倩、张冥飞《晴雯补裘》、荀慧生《晴雯》和苏雪安、马科《晴雯》四个剧目。《晴雯撕扇》和《晴雯补裘》虽然选择不同的题材,语言上更是各有风格,但是由于所处时代背景相同,在创作意图、人物形象等方面又具有某些共同点;荀慧生《晴雯》和苏雪安、马科《晴雯》中的晴雯形象被过分拔高,与原著人物有较大出入。最后一部分为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