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红楼戏”改编研究

来源 :温州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fay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京剧“红楼戏”在传播《红楼梦》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遗憾的是它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还不是太高且少有人给予特别的关注。历来的“红学”研究者对于《红楼梦》小说作者、版本等的考据以及文学方面的研究,有颇多重要的成就;然而对据《红楼梦》故事改编的京剧,全面详尽加以研究的,实属少见。本论文希望能弥补这一空缺。论文共有五部分:绪论部分主要综述前人的“红楼戏”研究,并阐明笔者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价值。第一章为京剧“红楼戏”改编叙录,分别从京剧“红楼戏”的著录情况、保存和出版情况、演出情况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弥补前人整理过程中的不足,纠正前人著录中的错误,也为一些重要的戏曲资料的保存提供了可能。第二章分析京剧“红楼戏”的总体特征,指出整个20世纪的京剧“红楼戏”改编史是与20世纪的政治同步发展的,并与20世纪红学史的发展相呼应;“红楼戏”主要采取“片断式”改编和“整体式”改编两种改编方式;改编者多改编以黛玉为主角的“红楼戏”,而极少改编以宝钗为主角的“红楼戏”,这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如改编者个人主观上的抑钗扬黛倾向,观众更喜爱黛玉,黛玉的悲剧形象更能打动观众等。第三章是对以晴雯为主角的京剧剧本进行个案分析,指出京剧“晴雯戏”改编受到一些红学观点的影响,并重点剖析了齐如山《晴雯撕扇》、欧阳予倩、张冥飞《晴雯补裘》、荀慧生《晴雯》和苏雪安、马科《晴雯》四个剧目。《晴雯撕扇》和《晴雯补裘》虽然选择不同的题材,语言上更是各有风格,但是由于所处时代背景相同,在创作意图、人物形象等方面又具有某些共同点;荀慧生《晴雯》和苏雪安、马科《晴雯》中的晴雯形象被过分拔高,与原著人物有较大出入。最后一部分为结语。
其他文献
山地古镇在城镇化过程中均面临着生态环境约束、产业活力不足、文化内涵断裂等现实困境。引用多维共生理论,以里耶古镇为研究对象,基于古镇利益主体关系的内在机制,采用层次
版主手记    这是08年第一期的《网友世界》杂志,按理说新年应该有个好的开局,但貌似周围的人都不怎么顺。首先是我们的发行总监姐姐不小心将宝贝手机掉进了厕所的马桶里。且不说她如何勇敢地把它捞了出来,居然还试图通电开机,结果自然可想而知。到了星期一,我们看见她郁闷地拿着新买的手机说:“买了新手机我才发现,那个手机干了以后居然还能用,真是亏大了……”另一个比较惨的是双鱼,平时自诩为苹果电脑高手的他弄丢
龙山金锑矿是湘中地区大型金锑矿床,矿脉受龙山穹窿核部密集分布的断裂控制,NWW向的1号矿脉是矿区主要矿脉,赋矿地层为上南华统江口组第二段第一、第二亚段的凝灰质板岩、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