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波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1980-2008年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nbmnbmnbmnbmn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链式指数理论,提出测算全要素生产率新方法,并利用该新方法测算1980-2008年中国各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在紧紧围绕改革开放政策的基础上,定义几个政策因素变量,然后从实证和理论的角度探讨各政策因素和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改革开放初期(90年以前),中国工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主要呈现下跌趋势,在经历1989年的急剧回调后,90~1993年呈加速增长趋势,1994、1995年又出现了急剧回调,然后呈现加速增长趋势,其中1999~2007年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基本上在10%以上。在1984年至1991年期间,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为-39.3%,也就是说,这段期间内,全要素生产率对工业经济增长不但没有起推动作用,而且抑制了经济增长;1992~2008年,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接近50%,为49.5%。1984年~2008年TFP平均增长率为3.96%,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2.8%,这说明全要素生产率未成为推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改革开放后中国工业经济增长依然主要归因于要素投入。  第二,1984年~2008年平均纯技术进步为3.83%,其中1996~2006年纯技术进步年均增长10.7%。基于加总工业企业数据基础上测算的纯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平均贡献为96.9%,而根据各行业纯技术进步贡献的算术平均,整个工业行业纯技术进步对全要素增长率的贡献为81.15%。由此可见,纯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  第三,基于加总工业企业数据基础上测算的成本全要素增长率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平均贡献为3.1%,而根据各行业成本全要素增长率贡献的算术平均,整个工业行业成本全要素增长率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为18.85%,由此可见,成本全要素增长率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次要动力,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作用并不重要。  第四,不管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测算结果的稳定性还是从相关系数的角度,链式指数法都都优于DEA方法、索罗余值法,而基于测算结果的稳定性,链式指数法优于拉氏指数法。  第五,对1999-2008年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各因素的面板数据分析(基于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结果表明,提高国有比率导致全要素生产率降低,而提高外资则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提高进口比率有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出口比率、有效保护率、关税税率对全要素生产率起相反作用,导致了全要素生产率的降低。规模和全要素生产率正相关,并且规模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水平溢出效应上和前向溢出效应上,而后向溢出效应并不显著。加强竞争有助于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第六,由于纯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在一定的假设基础上,将各因素引入利润最大化模型,通过从投入产出率的角度探讨各因素对纯技术进步的影响来探讨因素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理论推导结果表明,国有成分阻碍纯技术进步的增长,进口比率的提高有助于纯技术进步的提高,而提高出口比率对纯技术进步的作用相反,抑制纯技术进步的增长。规模和纯技术进步正相关;加强竞争有助于推动纯技术进步增长。
其他文献
风险投资业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不可或缺的发动机和助推器,它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合理配置资源、提升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
企业投资支出是宏观经济增长和微观企业价值实现与长期发展的必要支持。投资支出总量与方向和结构的优化对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起关键作用。企业投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
在人类历史上,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活得更长寿,但同时,老年人比例的增加也给经济、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平均寿命延长伴随出生率的降低,这两者导致了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从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