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抗血栓药物相关性脑出血(ATT-ICH)的影像学特点及其血肿体积的动态变化;明确应用抗血栓药物相关性脑出血与非抗血栓药物相关脑出血(非ATT-ICH)的血肿形态、血肿吸收及血肿增长的不同。方法连续性收集2018年5月至2019年01月就诊于内蒙古包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所有脑出血患者共236名,排除因外伤、脑肿瘤,脑血管畸形、颅内动脉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脑出血,排除入院1周内家属自动放弃的患者,收集到应用抗血栓药物(包括应用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溶栓)相关脑出血的患者31例为实验组,连续性选择同时期入院非ATT-ICH的患者30例为对照组,收集基线资料信息,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吸烟史、入院时收缩压(SBP)、入院时舒张压(DBP)、入院时哥拉斯加评分(GCS);记录所有患者入院后第一次相关化验指标:血小板计数(BPC)、国际标准化比率(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根据2009年Barras等[15]提出的血肿形态分型,记录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血肿形态;记录所有患者血肿部位;用多田公式计算血肿体积(cm3)=A x B x C xπ/6,A为头部CT血肿最大面积平面长轴,B为血肿最大面积短轴长度(要求与A相互垂直),C为血肿扫描层数。破人脑室内或侧裂池中的血量不计算在血肿体积内。记算所有患者发病6h、24±3h、72h、7d的血肿体积,对血肿形态及血肿变化进行对比分析。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计数资料用百分数(n,%)表示,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课题收集的31例抗血栓药物相关性脑出血中阿司匹林相关脑出血26例,华法林相关性脑出血2例,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3例,由于华法林相关脑出血与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病例数少,故本课题主要对阿司匹林相关脑出血与非ATT-ICH进行血肿形态、血肿部位及血肿体积的变化,在血肿形态及血肿部位的对比中,阿司匹林相关脑出血与非ATT-ICH在不规则血肿形态方面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65%vs 36%,P<0.05);阿司匹林相关脑出血与非ATT-ICH在基底节、丘脑、脑叶、小脑、脑干等出血部位的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在血肿吸收率方面,阿司匹林相关脑出血与非ATT-ICH的对比,在发病24±3h的血肿吸收率,两组患者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0.10±0.10 vs 0.06±0.06,P>0.05),72h、7d两组患者血肿吸收率的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0.29±0.15 vs 0.21±0.08 P<0.05,0.65±0.21 vs 0.52±0.19 P<0.05)。(3)在血肿增长方面,在发病24±3h、72h内发生血肿增长的患者,阿司匹林相关脑出血组与非ATT-ICH组,在发病24±3h、72h时血肿体积的对比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41.33±19.37 vs14.85±9.78 P<0.01、34.62±10.51 vs 13.91±10.63 P<0.01)。结论(1)阿司匹林相关脑出血的血肿形态以不规则形态(65%)为主。(2)在发病24±3h到72h若发生血肿体积增长,则阿司匹林相关脑出血的患者血肿增长的体积更大。阿司匹林相关脑出血比非ATT-ICH的患者在72h到7d的血肿吸收率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