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及其系列刊的激进化研究(1925-1936)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lll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激进主义是中国近代的主要社会思潮,在不同阶段呈现出潮起潮落的特点。通常时局越是动荡不安,社会的激进取向越明显。刊物既能反映社会思潮状况,也可以在社会思潮的发展中推波助澜。《生活》及其系列刊存在的1925年到1936年,是民族危机不断深化的年代。在此期间,《生活》及其系列刊不断激进化,本文将要展现的即是其激进化的过程。《生活》及其系列刊激进化的背景包含外在和内在因素。日本入侵使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国民党上台施行专制独裁政策导致国内政治黑暗,创办者激进的个人特质以及作者群的左翼思想取向也是导致刊物激进化的原因。《生活》及其系列刊是由《生活》周刊及其后续衍生的一系列周刊组成的。《生活》最初是中华职教社的机关刊物。邹韬奋接手后将其改造为一个城市平民文化刊物,确定宗旨为“暗示人生修养,唤起服务精神,力谋社会改造”,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改造。自1930年下半年,《生活》开始关注社会政治问题,逐渐变成主持正义的舆论机关,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生活》日益激进,变成抗日救亡宣传的重要阵地,并展开对政府的激烈批评。但这一阶段,《生活》在政治上仍奉行改良主义。1932年下半年,《生活》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主张走社会主义道路。《生活》因过于激进而被国民党当局查封,但之后衍生出的《新生》、《生活日报星期增刊》、《生活星期刊》、《永生》等系列刊继续鼓吹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分析社会政治经济问题,并希望唤醒大众,依靠大众的力量求得中华民族解放,在刊物的宗旨上表现为实现民族解放、铲除个人主义、推广大众文化。最终,系列刊因激进姿态被查封。刊物的激进化是时代背景变换下社会激进思潮的一个表现,也反映出一部分知识分子在国家内忧外患之际对中国出路的探索和追求。在挽救危亡这共同目标下,知识分子因其所处的环境和对现实认识的不同,往往会选择不同的道路。《生活》及其系列刊主张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社会,重视大众的历史作用,对全国人进行革命文化宣传,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使人们的革命思想得到启蒙,为迅速在全国掀起抗日救亡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条件。
其他文献
顾准的粮价思想,是顾准在我国经历过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自然灾害后,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到1963—1964年,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一定恢复的背景下,对
坎儿井作为吐鲁番地区重要的经济生产资料,频繁被用来买卖。同治年间新疆变乱,大量客民逃亡或被戕害,使得无主之坎儿井废弃或被他人霸占。吐鲁番收复后,客民回吐认领坎业,故
通过对目前英语教师跨文化意识的现状分析,探讨了新时期我国高校英语教师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培养跨文化意识的策略,即英语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以建
设计并搭建了一套基于PDH技术谐振腔腔长反馈锁定实验系统,利用高频率稳定度的激光中心频率作为参考标准实现对外部谐振腔腔长的精确控制。当入射光为1 W,波长1064 nm,相位调
自烟草传入中国后,便逐步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近代以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中国传统烟业开始了向近代卷烟工业的转变。与此相对,政府对于烟业的管理也逐渐加强,从北洋政府
流媒体技术是近几年来Internet发展的产物,并已成为Internet上最令人关注的问题之一.随着流媒体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基于流媒体技术实现的视频流系统的稳定和可靠性已显得
2017年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刊发,意味着高中教学再一次进入新一轮的课改。高考模式的改变,使得高中历史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这就需要高中历史教学进行新的调整。本文就高中历史
在全球4G市场上,我国三大运营商虽然起步较晚,但现在已全面领跑。目前,三大运营商除了进一步扩大4G网络覆盖外,还在试验和商用载波聚合、VoLTE、小基站等技术,从网建和网优两大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