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射的评价意义——以凯特·肖邦《觉醒》为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Wri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凯特·肖邦的代表作《觉醒》被誉为探索女权主义的先驱,其女主人公艾德娜勇于反抗父权社会礼教对女性的限制,大胆追求独立自由,突破婚姻界限,追求真爱。因此,这部小说自出版以来就在美国文化界激起了轩然大波,肖邦本人也因此遭到批评和封杀。究其原因,皆因书中超前的女权思想不能为现世所接受。尘封半个多世纪以后,《觉醒》才真正复活,其所体现的女权主义为学者们所关注,但他们的研究都集中在剖析人物、意象或故事情节等体现的女权思想,很少有人关注《觉醒》中语言所折射出的女权主义意识形态。因此,本文通过深入分析《觉醒》中的语言特征之一——投射,反观小说中的女权主义表达特征。  本文以评价系统为视角,用语言实证的方法,研究小说中的投射现象。投射是体现叙述者或隐形作者态度立场的载体,评价是传达意识形态的手段,小说中投射的评价意义对表达作者的意识形态具有关键作用。本研究通过分析《觉醒》中三位主要人物的言语和思维投射,主要探讨三个问题:1)作者如何通过言语和思维投射来刻画人物形象?2)作者如何通过语言投射来调控人物与读者的关系?3)作品如何通过投射的评价意义来传达女权主义?  本文分析的语料为小说,重点关注人物的人际互动,因此不考察事实投射。本研究采取定性分析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摒弃了以往的传统研究视角,对投射结构重新划分并构建理论模型,以适合文学文本的研究;另一方面,通过统计主人公艾德娜及其丈夫彭特利先生和爱人罗伯特的言语和思维投射,来反观投射的评价意义及其所体现的女权主义意识形态。  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通过分析艾德娜的言语和思维投射,发现她的态度经历了三个变化阶段:压抑——反抗——绝望。通过分析彭特利先生的言语和思维投射,发现他的态度应和了艾德娜的三个阶段:占有——压制——忽视。而通过分析罗伯特的言语和思维投射,我们发现他的态度呈现出不稳定性;与之相应,他对艾德娜的爱也是摇摆不定的。2)在人物塑造方面,艾德娜是觉醒之路上的主体,彭特利先生是触发者,罗伯特是催化剂。从这三个人物的刻画我们可以看出,彭特利先生是典型的父权社会下的统治者,罗伯特先生也是父权社会礼教的信仰者。在这种情形下,艾德娜的反抗力量薄弱,从而导致了她的命运悲剧。3)在写作技巧方面,肖邦采用微妙的投射方法调控人物与读者的关系。虽然艾德娜的女权思想不为当时世人所接受,但通过她的言语与思维互动,作者塑造了一位独立自信的魅力女性;对彭特利先生的描写则采用了讽刺的手法;对罗伯特的态度看似中立,实则批评其胆小不坚定,因此读者会被引导着偏向艾德娜而非彭特利先生或罗伯特。通过思想变化、人物塑造以及读者与人物关系的调控,作者巧妙地利用投射的评价功能传达自己的女权主义观点。  本文通过研究《觉醒》中投射的评价意义,得出的结论跟大多文学批评的结论十分契合,可见投射也可作为小说研究的切入点。本文的研究拓展了功能文体学的研究,亦是功能文体学与评价文体学的结合研究。本文的分析思路和方法可以为文学教学提供一些思路和指引。另外,文学批评历来面临的问题就是缺乏应有的语言学理论做指导,分析结果往往显得似是而非。本研究结合具体的语言对象,辅之以评价理论的标准,精准地分析女权思想在语言中的体现,有助于打破传统文学分析的模糊性。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