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内心的纯真——论稚拙绘画的艺术感染力及在当下的意义

来源 :四川美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sheng85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渊源流淌的美术史长河中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审美形式,而稚拙美在其中可谓独树一帜。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起始时期,而且发展至今已经创造出无数的不朽的质朴感人的艺术精品。其艺术感染力是来自对人类内心深处最纯真最原始的美好的向往和召唤。最初的艺术行为几乎都是天然的自发形成的,而与技法训练无关。原始人类用简单的符号性的图像在洞窟石壁上记录描绘着他们的生活。孩童随着自己内心的喜好发挥无限自由的想象力去描画出他们自己的世界。精神病患者用他们独有的异于常人的精神体验和思维逻辑自主地进行艺术创作,给我们的艺术研究带来新的方向和可能性。西方20世纪初在法国出现了以“稚拙主义”命名的艺术流派,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未经过严格的学院基础训练,基本上属于自学成才,而且画面语言朴实稚拙,真诚感人。亨利·卢梭是最具代表性的稚拙派画家,特别是其后期的丛林系列油画更是散发着原始的神秘感和无限的生命力。每朵花和每片树叶都细密描绘,没有任何偷工取巧,极具个人的气质和风格。他的绘画风格在美术史上独具一帜。通过西方现代绘画的研究我们发现,现代主义大师的绘画作品中多少都透漏着稚拙的意味,亦或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可以总结为“将客观现实的事物主观情感化。”而稚拙美是最直接真实地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形式。无论是原始绘画、儿童绘画、边缘艺术还是现代艺术大师,其作品中所传达出的稚拙美在画面表现形式上有共通之处。一方面是源于画家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冲动,另一方面是由这种原始的情感冲动而自发选择的绘画语言形式。前者是人们在生活中对个人体验和现实事物作出的本能反应,后者基于前者的反应在造型、色彩、线条、笔触等方面做出的回应。从而传达出了这种人类最本能最纯真的稚拙的审美形式。犹如罗丹所说的:“艺术是一门学会真诚的功课。”只有听从内心才可能感动别人。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更新迅速,媒体图像泛滥,我们大都缺乏耐心,急功取巧。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在精神上更向往自然,纯真。稚拙绘画的原始的生命力和真挚的陶醉自我的情感表达给生活在拘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的我们一种启示:不要丧失我们的纯真。
其他文献
本文是一篇针对十九与二十世纪之交美国音乐史重要作曲家麦克道威尔和第二新英格兰学派从多个方面进行比较的研究论文。本文意在通过从不同角度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和总结,找
本文以布里顿的《小夜曲》op.31为研究对象,采用了音乐的文本分析手法,结合作曲家的生平和创作,以及本曲的创作背景来对声乐套曲《小夜曲》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  《小夜曲》
本文以京剧水浒剧目作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京剧水浒戏在其创作、流变的过程中所体现的观念意识以及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全文分为五章:  第一章:概述。晚清民国时期,享乐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