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生问题是一个伴随着人类生存和发展全过程的基本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事关社会和谐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发展问题、改善民生仍是我们的第一要务”,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共享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发展理念。当今中国提出“两个一百年”民生奋斗目标,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阶段,十几亿中国人进入一个改善民生的新时代,是人类历史上波澜壮阔的伟大民生实践,也奠定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民生基础。社会主义中国“两个一百年”民生愿景,跟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民众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范畴。从民众视角审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具有阶级性、人民性和人类性,决定着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的主要特性。一是鲜明的阶级性,这是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的根本。阶级维度的民生革命,立足无产阶级利益,争取无产阶级民生解放。在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指导下,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民生革命和民生解放的任务基本完成。二是广泛的人民性,这是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的基础。人民维度的民生建设,立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争取人民民生解放。这一任务通过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正在发展进程中,取得的成效令人鼓舞,也面临发展中的问题。如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成功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民生道路、理论和制度,是当前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研究的重大问题。三是高远的人类性,这是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的旨趣。人类维度的民生,立足全人类的利益,争取人类民生解放,这需要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长期艰苦过程。提出并推进“两个一百年”的民生发展,无疑是这个过程的重要部分,使我们更加接近于全人类民生解放的理想目标。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三重特性在马克思中国化的进程如何得以体现?如何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阶段任务,推进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这是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必须解答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为指导,随着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和共同富裕认识的不断深化,从中国化民生道路探索、民生理论创设和民生制度建构三个维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首先,探索出独具特色的民生实践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为中国特色民生道路发展提供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民生道路在曲折中延伸发展。改革开放推进民生转型发展,提出民生建设“三步走”战略,从“三个代表”的高度规划系统的民生举措,科学发展观推动民生进入新时代。其次,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理论。党的历代领导集体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出发,结合民生发展的阶段性和建设的长期性特征,提出了制度革命保障民生富裕、改革开放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一方面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生建设提供了具体明确方向,另一方面极大的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的理论发展。再次,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制度。党在革命和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关注我国民生事业,民生制度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融合,解决民生问题关键依靠制度的调整和完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民生发展新战略、新理念和新远景,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新境界。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不断推进中国梦的实践,不仅对于中国人民的民生发展意义重大,而且是人类“民生梦”发展的至关重要的一步。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的发展经验表明,阶级性、人民性和人类性的民生“三性”需要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三维”建设密切结合,才能在实现民生建设新愿景的进程中,开拓马克思主义民生中国化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