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探研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ger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锦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就是使这个理论体系由抽象理性转变为生动具体、由深奥思辨转变为通俗易懂、由被少数人所理解和掌握转变为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并使它转化为人民大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内化为人民大众自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属性和必然要求,在中国革命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同一个过程。由于世界文化多元的影响,人民大众自然有着不同的思想感情、价值追求、生活习惯、文化习俗、认知水平等等,越来越趋于显性的个性特征。这要求我们要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针对不同层次群体的心理特征采取不同的方法与途径。本文正是从这一视角出发,从心理学切入,通过对中国大众心理进行分析,探索适合中国大众不同层次群体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佳途径。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主体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地位。“大众化”就是走进群众日常生活,与群众感情打成一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人民大众思维模式相互融合并不断丰富发展,并从认知到认同,再到内化的一个过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的过程。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在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二者是一个良性互动的正向性关系。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前提和客观基础,后者是前者的重要体现和组成部分,“中国化”要求走向也必须走向“大众化”,才能彰显其作为武器的魅力。当代中国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是在国际竞争中维护国家安全的隐性条件,是多元化背景下个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第二部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及面临的问题分析。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比如传播的方式、方法等)。当然,在教育传播方法上和理论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满足于传者研究,忽视了受众分析”。所以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从问题出发,作者还对受众心理进行分析,试图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从它入手解决问题。第三部分: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途径。理论建设方面要实现理论创新,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因势利导,力求内容新颖;渠道建设方面对不同受众群体和不同的媒介的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包括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应注意的方式方法,传播技巧等比如要尊重选择的规律性,充分利用人际影响;针对外部环境的建设方面进行论述,主要针对理论创新和沟通实效方面,提出评价机制的建设和调研机制的建设,只有健全、完善的科研评价机制和畅通的沟通渠道才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