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对动画片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有一定的了解基础上,首先将动画片定义为那些通过逐格拍摄手法赋予图画动感的影片,将儿童社会化定义为儿童通过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发展自身社会性内容的过程,并论述了两者的相关性。然后,在重庆地区小学4~6年级进行了关于儿童动画片使用模型,儿童的动画片模仿行为,动画片对儿童职业价值观、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四个方面的实证研究,摆脱了社会化正面研究的思辨模式。最后,本文运用大众媒介的社会化理论作为理论基础,解释实证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背后的本质和规律。由此得到以下研究结论:第一,动画片能够影响儿童的社会化。研究结论显示,我国儿童大量的使用动画片,并存在动画片模仿行为,部分儿童的职业价值观受到动画片的直接影响,且动画片中存在着对性别角色的定型化。大众媒介社会化理论认为,这些能够说明动画片对儿童社会化具有一定的影响。第二,动画片影响儿童社会化的两个基本路径。一是儿童在接触、使用客观存在的动画片的基础上,通过儿童社会化的心理机制,促成其社会性内容的暂时性发展,从而实现社会化,这时形成的社会性内容——行为、态度、观念、道德、品格、个性等是短期的、暂时的。二是儿童在接触、使用客观存在的动画片的基础上,通过儿童社会化的心理机制,促成其社会性内容的发展,通过其它强化因素,巩固该过程,最终实现长期社会化。从理论上讲,第二种社会化的路径较第一种而言更具有稳固性和长期性。研究还发现,动画片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实质上是一个社会系统对儿童的影响。第三,为业界动画片制作带来启示。研究结论显示,娱乐性越强的动画片越能引发儿童的关注,正面的、主要的男性角色更容易引起儿童的认同,拥有教育意义的动画片更容易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及国产动画片和动画形象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如果要让动画片在儿童社会化道路上更好的发挥其引导作用,动画片制作过程中应该注重动画内容的娱乐性,注重细节和对正面角色的塑造,同时也要注重动画片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