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报”是在改革开放后掀起的经济发展大潮中产生的新型经济类报刊。商报自诞生以来,一直处于“党报领导、市场化经营”的运作模式之下,发展稳健、有规有矩。但是,受到其内容的限制,比起其它类型的报刊,整体市场占有还未达到饱和状态。近年来,在报业改革的浪潮下,党报办商报、社会力量办商报的双重发展方式,使商报的整体格局发生了巨变。异军突起的商报不仅与传统的晚报争夺着市场,更与风头正劲的都市报展开了硬碰硬的竞争,刮起了一股“商报旋风”。属报刊市场新贵的商报群,用发展眼光看,其势头不容小觑。《山西商报》应全国“商报潮流”而生,立足山西,辐射华北地区,在其创刊的头几年间,直追求走“在商言商”的道路,始终坚持做本地最好的经济类报刊。目前我国商报的发展相比于党报、都市报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还未处于饱和状态,媒介市场还有尚未挖掘出来的市场潜力。《山西商报》作为山西地区的特色商业性质的报刊,在“传承晋商文化、发展晋商经济”的宗旨下,捕捉商业话题,关注商业行情,不断开拓市场、融入市场,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受到本地媒体市场一些条件制约,在发展中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停滞期。为改变发展的困局,报社有针对性地改版,创办了《晋商周刊》这样一份本地化周刊。但是,由于全国商报发展经验的缺乏,而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山西本地市场,周刊本身在市场定位和品牌战略等方向上的把握还不准确,导致该周刊的发展情况并不容乐观。作为一份经济类周刊,缺乏品牌效应,必定会失去长期占有消费群体的优势。《晋商周刊》自创刊以来,受众认知程度就不高,虽然周刊历经3年发展,但是由于推广宣传手段的缺乏、采编人员的品牌意识存在误区、品牌策略的不完善,特别是在版面规划上的不够出彩,缺乏对受众眼球的吸引力等原因,周刊在市场的占有率上并不成气候,始终未形成本土化的优势品牌。这也成为了困扰《晋商周刊》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借助《山西商报<晋商周刊>》这样一个研究主体,采取实际调查结合理论研究的方法,力求分析其在开拓市场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探究其品牌价值,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相关和发展的建议,以促进《晋商周刊》的品牌形象的树立和市场占有率的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