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宝石能谱CT对不同病理类型淋巴结石蜡包埋组织及对临床肺癌患者淋巴结的能谱成像分析,探讨能谱成像技术在评价淋巴结病变,尤其是判断淋巴结转移与鉴别不同来源的转移性淋巴结的应用价值。第1部分CT能谱成像对淋巴结石蜡包埋组织的初步研究材料与方法:由病理科获得经过相同的常规石蜡包埋技术处理的淋巴结石蜡包埋组织,其中淋巴瘤13枚、结核13枚、肺腺癌10枚、肺鳞癌13枚、小细胞肺癌15枚和肺癌未转移淋巴结(对照组)12枚。应用CT能谱成像扫描,获得其不同keV下的CT值及相应的能谱曲线,并计算能谱曲线的斜率。能谱曲线的斜率为能谱曲线上两点的CT值之差除以两点的能量差。本次试验中取40keV及100keV两点作为参考点,即斜率=(HU40keV一HU100keV)/60,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1、不同能量下CT值比较:肺鳞癌组和淋巴瘤组在不同keV下CT值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小细胞肺癌组和结核组在不同keV下CT值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者与肺鳞癌组和淋巴结组在40-70keV下CT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肺腺癌组在60-140keV下与其他各组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与淋巴瘤组在不同keV下CT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小细胞肺癌组在120-140keV下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结核组在90-140keV下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肺鳞癌组在50-70keV下有统计学差异(P<0.05)。2、能谱曲线斜率:小细胞肺癌、肺鳞癌、肺腺癌、对照组、淋巴瘤和结核能谱曲线斜率分别为0.91±0.22、1.45±0.22、0.94±0.36、1.22±0.32、1.52±0.14、0.86±0.25。其中肺鳞癌组和淋巴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小细胞肺癌、结核和肺腺癌组三者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与其他三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与各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2部分CT能谱成像对评价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2月至2012年3月接受CT能谱成像检查的肺癌患者19例,其中小细胞肺癌6例(50个转移淋巴结)、肺鳞癌6例(40个转移淋巴结)、肺腺癌4例(29个转移淋巴结)、淋巴结未转移的肺癌4例(38个未转移淋巴结,对照组)应用CT能谱成像进行二期增强扫描。在静脉期单能谱图像上获得各淋巴结不同keV下的CT值及相应的能谱曲线,计算出能谱曲线斜率,并在以碘和水为基物质的碘基图和水基图中获得相应的碘含量和水含量。能谱曲线斜率的计算方法与第一部分试验中计算方法相同。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1、不同能量下CT值比较:对照组>肺腺癌组>肺鳞癌组和小细胞肺癌组;对照组与各组肺癌转移性淋巴结在40-90keV下CT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肺腺癌组与小细胞肺癌组、肺腺癌组与肺鳞癌组分别在40-130keV及40-110keV下CT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小细胞肺癌组与肺鳞癌组在不同keV下CT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能谱曲线斜率:小细胞肺癌、肺鳞癌、肺腺癌和对照组的能谱曲线斜率分别为-2.49±0.46、-2.38±0.42、-2.83±0.53、-3.46±0.92。其中能谱曲线斜率在对照组、肺腺癌组与小细胞肺癌组,对照组、肺腺癌组与肺鳞癌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小细胞肺癌组和肺鳞癌组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碘含量和水含量:小细胞肺癌、肺鳞癌、肺腺癌和对照组的碘含量分别为(2.10±0.38)、(2.00±0.35)、(2.39±0.46)、(2.91±0.78)g/L。小细胞肺癌、肺鳞癌、肺腺癌和对照组的水含量分别(1014.29±8.00)、(1017.85±5.36)、(1017.96±6.03)、(1018.63±13.02)g/L。对照组、肺腺癌组与小细胞肺癌组,对照组、肺腺癌组与肺鳞癌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小细胞肺癌组和肺鳞癌组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水含量在各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CT的能谱成像技术对鉴别淋巴结病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分析碘含量、低能量下CT值及能谱曲线斜率,有助于评价肺癌淋巴结转移情况,并有助于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转移淋巴结的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