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现代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人们越来越关注个人的心理和精神健康。心理疾病不仅影响着一个人的工作学习,严重时甚至会危害自身和他人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导致自杀、犯罪等行为。近些年来,如何高效准确地识别心理疾病逐渐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主流的方法大多关注于文本显性特征的探究和表征模型的优化,很少有工作注意更深层次的语言表达。隐喻作为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使用的语言表达手法,与个人的情感、认知和心理状态息息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人们越来越关注个人的心理和精神健康。心理疾病不仅影响着一个人的工作学习,严重时甚至会危害自身和他人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导致自杀、犯罪等行为。近些年来,如何高效准确地识别心理疾病逐渐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主流的方法大多关注于文本显性特征的探究和表征模型的优化,很少有工作注意更深层次的语言表达。隐喻作为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使用的语言表达手法,与个人的情感、认知和心理状态息息相关。之前的研究已经证实不同心理健康状态下的人群在隐喻使用上存在着差异。本文从隐式文本特征出发,以心理问题患者在隐喻使用上的差异为基础,研究隐喻特征在心理健康预测中的价值。本文工作包括三个部分:(1)针对目前缺乏心理健康分析数据集的问题,本文构建了以学生手写作文文本和心理健康标签为主要语料来源的心理健康数据集。数据集的收集、标注和检查等环节严格遵循语料库构建原则与流程,并通过质量控制确保数据的有效性。该心理健康数据集在心理、教育、人力资源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2)针对目前心理健康分析中隐喻特征的有效性分析比较薄弱,本文给出不同心理健康状态下的人群在使用隐喻时的差异性和隐喻作为心理健康分析的重要特征的必要性。构建了基于隐喻-情感的分类模型,在学生心理健康数据集和社交媒体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说明隐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和隐喻特征的应用价值。(3)针对目前心理健康预测中仅使用隐喻浅层信息的不足,本文提出了基于隐喻的心理健康预测算法。该算法利用深度学习的卷积-循环神经网络提取文本信息,并通过隐喻注意力机制使模型关注到文本中与隐喻使用相关的内容,在社交媒体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预测心理健康问题用户任务中具有一定的优势。本文通过实验说明文本深层信息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联,验证隐喻在预测任务中的有效性和价值,并提出基于隐喻的心理健康预测算法。本文的工作为心理健康研究领域提供文本资源和新的算法设计思路,有助于心理健康预测的发展。
其他文献
自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国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下,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到各大城市,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做出重要贡献。正因如此,部分子女被迫与外出的父母分离,留在家庭成为留守儿童。照时间线来看,特殊时代产生的“留守儿童”在如今大都已经进入青年阶段,而依托于高等教育扩招的大背景下,这一群体中一部分成绩相对较好者已经步入象牙塔,因此本文旨在探讨留守
现代化企业在发展中所遭受的竞争是残酷的,特别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不管是对企业内部高级人才的管控还是基层职工的培养均会威胁到企业将来的持续发展,在某种程度上,现代化人才管控已经成为了企业持续发展的根基,怎么运用合理有效的方式,使得企业职工能够作为企业发展的支持是大多数企业面临的挑战,薪酬鼓励制度是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生产力的合理措施之一,对企业将来的发展有着不小的作用,可是,现今诸多企业还未构建合出合理的
十四五规划提出了构建国内外双循环的发展模式,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了人才需求,企业之间的人才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中小型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内部的薪酬水平与员工激励的机制,对于人才稳定性的影响较大,针对中小型企业的薪酬与激励机制进行研究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研究的关键部分之一。因此,本文以大连市亿达地产作为研究案例,针对企业的薪酬制度以及员工激励体系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对策,为企业的
本次研究是为了更好的了解当代中职生的心理适应特点与客观存在的生活事件,使广大教育者通过教育与健康指导,确保中职生形成正确的自我价值发展观,进而有效促进中职生的生活心理适应性,促进中职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性发展。为了探究中职生生活事件,自我价值感和心理适应的关系,让学生提高中职校园的生活质量。本次研究在理论意义方面初次评价中职生生生活事件、自我价值与心理适应之间的关系,近年来国外的研究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校园欺凌事件的频发,它已成为民众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人们往往更关注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而忽视中职生这类群体的校园欺凌问题。事实上,中职生的校园欺凌问题更为突出,并且受欺凌的同学更多受到言语羞辱和身体虐待。这对他们的身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易产生负面情绪,如焦虑、抑郁及社交障碍等问题。不过,并非所有的中职生在受欺凌后都会导致心理不适,可能有某些人格因素在其中起保护作用。通过前期的文献查
目的:全民健康与体教融合大背景下“健康效应”与“金牌效应”并驾齐驱,参与体育活动使得享受乐趣与增强体质同频同振。本研究旨在探究体育活动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深层关系,探索提高主观幸福感的机制,培养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方法:利用相关分析法、多元回归分析法和Bootstrap检验法,对5所大学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体育活动、主观幸福感、同伴关系、自我认知4个主要变量间的相关系数显著(p
心理健康是影响人们健康的一个关键因素,而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如焦躁、抑郁,甚至引发辍学、自杀、犯罪等问题,尤其是对身心都还不太成熟的学生可能更为严重。因此,提前识别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并在早期进行对其干预治疗是非常有必要的。现阶段一些研究通过社交网络来对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人与人通过在不同场景下的一些社交行为形成了多视图社交网络,然而现有的使用学生社交网络对学生的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