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两千余年来,治屈辞者皆为阐释屈辞而不断探索,然基于时代、视野、理论之局限,颇有学者囿于己见而遂致屈辞语义岐说纷繁,此种情形尤见于屈辞之先秦古地理语词。准确疏证此类古地理语词对于正确理解屈辞文脉,探寻屈原其人其作,皆至关紧要。故本文试图探索此类古地理语词之真实面目,以期进一步认识屈原、屈辞以及先秦时代地理文化之基本面貌。本论文所谓“屈辞”,系指《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及《大招》诸篇。本论文对屈辞地理素材进行了通盘考索,尤对昆仑、流沙、赤水、不周、西海、崦嵫、西极、冬暖之所、夏寒之所、黑水、三危等地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论文首先清理两千年来楚辞学界对此类语词的不同解释,而后置屈辞于先秦时代宏观语景之下,对涉及此类语词之先秦典籍进行系统钩稽。结果发现诸籍对屈辞所涉古地理语词之语义阐释皆混乱不清。试举“西海”为例,即有青海、居延泽、蒲昌海、博斯腾湖、咸海、里海、地中海等不同异说,莫衷一是。秦汉以降,解经者每置先秦典籍于九州舆图这一特定政治地域,因之屈辞所涉众多古地名即被置于楚国抑或中国四域有限范围之内,其说或胶柱鼓瑟,或南辕北辙,终未能使屈辞文义形成地理方位上之前后映照,亦不能很好反映屈辞语言之清晰脉络。笔者乃在对先秦典籍所载此类语词进行钩稽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明所生混乱之原由,以及由此所能观察出的中国地理文化之诸多特点。既然置屈辞于中原乃至中国有限地缘并不能有效梳理屈辞文脉,则若放眼中国之外,从欧亚地域等更广阔的空间审视屈辞,或许不乏柳暗花明之收获。故本论文首先试作系列假设:昆仑或为阿拉拉特山;流沙或为阿拉伯沙漠;赤水或为红海;不周或为东非大裂谷;西海或为印度洋或大西洋;崦嵫本为西海之神,其后演化为大地极西之山;西极或为大地极西之地;何所冬暖或问赤道;何所夏寒或问北冰洋;黑水或为吉瑞尔河;三危或为西极之山……以此设论,屈辞先秦古地理语词之矛盾即得消解,屈辞文本要义似亦豁然可读。本论文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探讨屈辞呈显之世界性地理空间版图有无时代可能性。论文遂陈示并探讨一系列支持假说之旁证。屈原于稷下学宫之生活经历与其广泛交游,当为其世界性地理观念之产生提供充分可能性;先秦中西交通以及东西方民族迁徙之历史探察,复为假说提供了有力证据;尤其南、北丝绸之路之畅通顺达,更将屈辞置于尤为广阔之中西文化交流历史背景之下。由此观之,屈辞文义所蕴含之世界性地理意识一说,实值得深入讨论;由此昭示之早期中西交通情形亦实令人神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