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玻璃体腔注射万古霉素联合脉络膜上腔植入载有曲安奈德的壳聚糖药膜、玻璃体腔注射万古霉素联合曲安奈德混悬液和玻璃体腔单独注射万古霉素对兔金黄色葡萄球菌性眼内炎的治疗作用,评价壳聚糖缓释药膜植入脉络膜上腔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健康青紫蓝兔30只(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实验中心提供),体重2.5~3.0kg,雌雄不限,术前裂隙灯、间接眼底镜排除眼部疾患。实验兔均于右眼玻璃体腔注射ATCC 25923标准金黄色葡萄菌10~4 CFU/0.1mL混悬液0.1mL,建立眼内炎模型24h后,确认模型建立成功,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眼,A(玻璃体腔注射万古霉素)组、B(玻璃体腔注射万古霉素+曲安奈德混悬剂)组、C(玻璃体腔注射万古霉素+脉络膜上腔植入壳聚糖缓释药膜(载曲安奈德))组。载有曲安奈德的壳聚糖膜缓释给药系统由武汉理工大学生物中心提供。干预后每日裂隙灯及间接眼底镜观察,于干预后第3、7、14天进行临床炎症评分,干预后第7、14天进行眼前节照相;干预5d抽取少许玻璃体进行细菌培养;注射细菌24小时后及干预后14d进行B超检查,观察玻璃体腔积脓及视网膜脱离情况;干预后14d摘除所有术眼行光镜检查了解视网膜各层结构的完整性、电镜观察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不同时间点各组间临床炎症评分采用多个相关样本的非参数检验的Friedman检验法、各组间细菌培养阳性率采用R×C资料的χ~2检验、视网膜脱离发生率的比较采用R×C资料的χ~2检验,各组间率的比较采用Bonfferoni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注入细菌后24h,所有实验动物眼睑水肿,结膜明显充血、水肿,角膜水肿明显,前房闪辉(+),前房渗出(+)。干预后3d、7d、14d进行临床炎症分级,可见所有实验动物角膜逐渐透明,前房闪辉逐渐减轻,渗出趋于吸收,玻璃体混浊不同程度减轻,C组炎症减轻明显。不同观察点3d、7d、14d,3组间比较统计结果:1)结膜量分别为χ~2=8.720,14.788,13.034;P=0.013,0.001,0.001;2)角膜统计量分别为χ~2=11.793,7.063,11.308;P=0.003,0.000,0.004;3)虹膜统计量分别为χ~2=8.897,13.786,9.923;P=0.012,0.001,0.007;4)玻璃体统计量分别为;(χ~2=8.000,7.760,9.923;P=0.018,0.021,0.007。不同时间点两两组间结膜、角膜、虹膜和玻璃体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5d玻璃体细菌学培养检出情况:A组3/10,B组3/10,C组2/10;A、B、C 3组间细菌培养阳性检出率无统计学意义P=0.830。注入细菌后24 h,B超检查显示全部实验动物玻璃体腔均有积脓形成,脉络膜增厚;干预后14d再次行B超检查,不同治疗方法利用R×C资料的χ~2检验:3组间视网膜脱离有显著性差异χ~2=8.416,P=0.015。各组间率的比较采用Bonfferoni检验:A、B组间视网膜脱离率无显著性差异(P=0.322)说明B法并不优于A法;B、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A、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C法优于A、B法。干预后14d,大体标本可见A、B组角膜均呈中度或轻度水肿,C组角膜透明;A、B 2组玻璃体腔几乎均有积脓,C组药膜植入处微隆起,缝线可见。玻璃体腔均未见积脓形成。光镜下,A、B 2组角膜鳞状上皮增生,炎性细胞浸润,角膜层间可见血管长入,C组角膜各层完整,无水肿,接近正常角膜;A、B 2组虹膜水肿、增生明显,部分血管扩张,急、慢性炎细胞浸润;C组虹膜无充血。A组玻璃体腔大量渗出、炎性细胞浸润、坏死物及变性的玻璃体均质红染,视网膜结构紊乱,视网膜各层细胞广泛坏死;B组玻璃体腔局部红染,散在的炎细胞浸润,视网膜结构基本正常,内、外颗粒层分布紊乱,神经上皮层脱失;C组玻璃体腔玻璃体腔少许炎细胞浸润,未见明显变性的玻璃体,视网膜各层次分明,结构清晰,脉络膜血管增粗,间隙放置药膜处见残余的药膜均质红染,周围未见炎细胞浸润。干预14d透射电镜下可见,A组视网膜色素上皮层正常细胞形态几乎消失,大量空泡样改变,细胞器不能辨认,C组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细胞形态规则,细胞器显示清晰,B组介于两者之间。结论:壳聚糖药膜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植入实验兔脉络膜上腔无眼刺激性,壳聚糖药膜初期的药物暴释现象控制了炎症的进一步发展,而将药膜植入脉络膜上腔更是让抗菌素充分的发挥了其强大的抗菌作用。玻璃体腔注射万古霉素联合壳聚糖药膜植入脉络膜上腔使得万古霉素和曲安奈德在不同的微环境下充分地发挥了各自的作用,有效地预防了细菌、毒素及自身炎症反应等对组织的破坏,抑制炎症的同时避免了曲安奈德对视网膜的毒性作用,对视网膜具有正性保护作用。合理的给药途径还解决了结膜下给药无法达到有效浓度,后房给药发生多种并发症的问题。由此可见,曲安奈德壳聚糖膜缓释给药系统是一种在眼内炎治疗领域有效、安全的生物材料,同时,脉络膜上腔这种新的给药途径也为内眼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但临床应用尚需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