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析一部文学作品的前提是解读该文学作品的作者本身,因为作品本身是作者思想的显性呈现。从教育视角来解读《歧路灯》也是如此,本文从《歧路灯》的创作背景、形象塑造、表现技法、地位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能从中获得一些文学创作与教育观念上的思考和借鉴。18世纪,中国正处于“康乾盛世”,社会相对安定,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繁荣。然而,社会的风气却在变化,上至朝廷,下至民间,奢侈、赌博之风盛行,许多士绅家族因此破败,出现不少“败家子”。清代国势渐衰、社会风气江河日下以及赌博成风、世家子弟日趋堕落等因素是《歧路灯》产生的重要历史原因。本文通过分析《歧路灯》对不同形象的塑造,来揭示《歧路灯》中的教育思想内涵。《歧路灯》对家庭师者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作者“有爱有教”的教育观点;对家塾师者的形象塑造,展现了作者“尊师重教”、“师才师德”的教育观点;对社会师者形象塑造,展现了作者用人、为民和交友的观点。本文通过对《歧路灯》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的分析,来阐释其作者的教育观在《歧路灯》中的艺术化呈现。《歧路灯》中教育观艺术化的呈现表现在出神入化的白描手法和圆如转环的情节设置上,作品以一个家庭为中心,由记载该家族的盛衰而扩及到当时整个社会的现状。《歧路灯》教育观艺术化的呈现还表现在简炼精当的文学语言上,其方言俚语的运用和恰到好处的精准修辞都在一定程度上使《歧路灯》在同代作品中脱颖而出。最后,本文探寻了《歧路灯》中的教育观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源头。《歧路灯》的教育价值高于其他形式的艺术价值,这也是《歧路灯》在中国教育小说史上的地位得以巩固与发展的主要原因。本文通过以上分析,从结构到内容、从教育思想到艺术特点,对《歧路灯》形成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并从中获得了教育观念与艺术手法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