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视角下的《歧路灯》研究

来源 :牡丹江师范学院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znadd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析一部文学作品的前提是解读该文学作品的作者本身,因为作品本身是作者思想的显性呈现。从教育视角来解读《歧路灯》也是如此,本文从《歧路灯》的创作背景、形象塑造、表现技法、地位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能从中获得一些文学创作与教育观念上的思考和借鉴。18世纪,中国正处于“康乾盛世”,社会相对安定,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繁荣。然而,社会的风气却在变化,上至朝廷,下至民间,奢侈、赌博之风盛行,许多士绅家族因此破败,出现不少“败家子”。清代国势渐衰、社会风气江河日下以及赌博成风、世家子弟日趋堕落等因素是《歧路灯》产生的重要历史原因。本文通过分析《歧路灯》对不同形象的塑造,来揭示《歧路灯》中的教育思想内涵。《歧路灯》对家庭师者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作者“有爱有教”的教育观点;对家塾师者的形象塑造,展现了作者“尊师重教”、“师才师德”的教育观点;对社会师者形象塑造,展现了作者用人、为民和交友的观点。本文通过对《歧路灯》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的分析,来阐释其作者的教育观在《歧路灯》中的艺术化呈现。《歧路灯》中教育观艺术化的呈现表现在出神入化的白描手法和圆如转环的情节设置上,作品以一个家庭为中心,由记载该家族的盛衰而扩及到当时整个社会的现状。《歧路灯》教育观艺术化的呈现还表现在简炼精当的文学语言上,其方言俚语的运用和恰到好处的精准修辞都在一定程度上使《歧路灯》在同代作品中脱颖而出。最后,本文探寻了《歧路灯》中的教育观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源头。《歧路灯》的教育价值高于其他形式的艺术价值,这也是《歧路灯》在中国教育小说史上的地位得以巩固与发展的主要原因。本文通过以上分析,从结构到内容、从教育思想到艺术特点,对《歧路灯》形成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并从中获得了教育观念与艺术手法上的启示。
其他文献
结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概要地介绍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基本要求,并就当前中药临床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即有关中药新药主治证候的问题,谈了个人的看法。
6月25日下午,以"移动互联·智慧中国"为主题的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9)》发布会暨新媒体发展研讨会在京举行。本年度新媒体蓝皮书认为,2018年以来,随着新
本文聚焦的是抗战时期(1937年到1945年),“文学湘西”失落和民族国家认同强化以后,沈从文文学创作从“造梦”向“写实”转变、思想精神从“乡下人”向“现代知识分子”转型的
五苓散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原为治疗太阳蓄水证的一首方剂,但在临床中,五苓散在治疗多种老年病方面有卓著疗效,不应仅仅局限于治疗太阳蓄水证。
王魁与桂英的故事,在宋朝就开始在民间广泛流传,并以不同的文学样式出现在各朝各代。这些作品或谴责王魁的负心,或为其辩护。明万历年间,王玉峰创作的传奇《焚香记》是第一部
目的评价芒硝用于结肠镜检查清洗肠道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单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方法,将48例患者按随机编码表方法分为芒硝组和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和爽)
目的 分析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疗效与护理措施。方法 选择64例ITP患儿,将其平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后给予患者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与皮质激
苏区文艺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的产物,是特定社会时代背景下文艺与政治结合并实践的策略,符合当时的政治需求和文艺发展演进的规律,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传播
本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来论述现代女作家小说中的生育主题。绪论部分主要是梳理目前学术界对现代女作家作品中的生育描述研究,探究其中的论述脉络。正文部分主要
目的:观察强力脑清素片联合利培酮治疗女性更年期精神分裂症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女性更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50例。强力脑清素片+利培酮)和对照组(50例。单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