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论视角下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研究——以《乱世佳人》为例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33334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模糊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模糊限制语是模糊家族中的典型代表,它最初是由George Lakoff在1972年提出的。Lakoff指出模糊限制语就是指那些“把事情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自从模糊限制语被提出后,就得到了国内外诸多学者的研究。语言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展开研究。但纵观国内外文献研究,作者发现,对模糊限制语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广告、新闻、法律、政治等专门用途的交际语篇中,而对文学文本中模糊限制语的研究为数较少。《乱世佳人》作为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一部经典作品,已经被大量的研究者研究,但基本上都是对人物性格的研究,很少有人研究其里面的模糊限制语。因此,本文选取《乱世佳人》中一些对话作为语料,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对模糊限制语进行分析研究。  本论文试图从顺应论的视角对《乱世佳人》中模糊限制语进行语用学研究。Verschueren1999年在其《语用学新解》中系统地提出了语言顺应理论。该理论与传统的语用理论不同。顺应论研究视角将认知、社会和文化等因素也考虑在内,从而是一个更加全面的语用理论。它为研究模糊限制语提供了一个崭新和更加全面的视角。顺应理论强调语言使用被看作是语言使用者根据交际语境的需要不断选择语言手段,以达到交际意图的过程。  本论文主要探讨三个问题:(1)在《乱世佳人》对话中主要使用哪类模糊限制语?(2)这些模糊限制语是如何顺应交际者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的?(3)这些模糊限制语有何语用功能?本论文采取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参照已被广泛采用的语言学家Prince和他的同事从语用角度对模糊限制语的分类方法作为本研究中的模糊限制语的分类依据,以此为基础对《乱世佳人》中的模糊限制语进行研究。定量研究的结果表明,模糊限制语在《乱世佳人》中广泛存在,不同种类的模糊限制语使用的频率也有差异。定性研究的结果表明,模糊限制语在《乱世佳人》中具有很重要的语用功能,如为了和对方合作、保护自己和避免伤害别人谣子等功能,且《乱世佳人》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是人物不断顺应语境的结果。  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其理论意义是,第一,从顺应论角度为研究模糊限制语提供依据。第二,为研究模糊限制语在文学作品中的语用功能增加研究实例。第三,作者希望通过对这些限制语的研究分析,使读者能更好的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性格,从而提高对整部作品的文学鉴赏水平和欣赏能力。其实践意义是,增强英语研究者对模糊限制语及其功能的认识。提高使用模糊限制语的准确性,对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以及对语言教学都具有很大的帮助。
其他文献
诞生于上世纪下半叶的批评性语篇分析,也被称为批评语言学,是近期语言学发展的一个新领域。它主要探讨社会背景下语言、意识形态和权力之间的关系;主张在同一系统内部,研究意识形
随着外语学习和教学的深入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认知方式的作用,而模糊容忍度是认知方式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指学习者对具有歧义性,陌生性,异质性的学习对象或材料所持有的一种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