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深入,国家对乡村发展越来越重视,但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乡村交通的研究还没有较多地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国家逐步在政策上考虑到乡村的发展,然而与交通相关的大项目和相关投资还是关注在区域交通和城市交通方面,忽视了偏远乡村地区的可达性等地方问题。因此针对乡村可达性及其对乡村社会经济的影响方面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连州市和云安县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资料收集,借助ArcGIS9.2软件建立了入口分布、乡村交通网络、土地利用、服务设施等的空间地理数据库。首先从乡村可达性的内涵出发,采用便捷度、隔离度、偏远度三个指标,对连州市、云安县为例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乡村可达性水平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1)经济欠发达地区乡村可达性水平相对滞后,尤其隔离度水平和偏远度水平区域差异明显,很大比例的乡村面积和人口受到隔离和排斥。一方面与交通发展水平相关,另一方面与服务设施供给和布局有关。(2)可达性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区位依赖性和交通指向性特点。交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村庄的隔离状况和资源分配不合理等问题,但是可达性问题的解决需要不同部门政策上的整合,需要不同规划的协调,才能全面提高可达性,实现更广泛的社会融合。(3)可达性地图表现出明显的尺度效应,隔离、排斥状况已经由较大范围的普遍趋势向局部地方化趋势转变,相应的扶贫和政策倾斜力度也应该有所调整。
下一步在分析了案例地土地利用及其变化特征之后,以乡村可达性为核心概念,分析了它与土地利用及其变化间的相关性,其中云安县选取的是11年间的变化,而连州是3年间的变化。研究发现云安和连州乡村可达性都与园地、城乡建设用地、水域水利用地的变化相关,但整体呈弱相关关系,而耕地、林地、其他用地则在短时间段内无法表现出与可达性的相关关系。可达性与两个时间段各地类的比例间的相关系数要高一些,与土地利用格局的形成有较强相关性。
最后选取与可达性相关的一些地类,分别从土地利用结构、规模、土地利用变化速度三个方面进一步揭示了土地利用及其变化在不同可达性梯度上的分布特征和变化特征,并用回归分析方法量化了不同地类变化速度受可达性的影响程度。总体来看,乡村可达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土地利用及其变化的影响很小,解释力度不强,各地类分布的优势区域范围、整体分布态势都没有发生较大的推移和调整,不同地类和不同可达性区域的影响程度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