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食物消费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农村贫困人口的食物消费现状,分析了影响农村贫困人口食物消费的主要因素,采用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模型,利用宁夏农户调查的截面数据,测定宁夏农村贫困人口的食物消费弹性,探索贫困人口食物消费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相应的改善贫困人口食物消费的政策建议。我国贫困人口的食物消费支出水平很低,仅相当于农村平均水平的70.6%和城镇人口的27.0%。贫困人口恩格尔系数较高,约为55.27,农村恩格尔系数为43.08,城镇居民为36.30。贫困人口的粮食消费量与农村平均水平大体相当,但远高于城镇居民消费量。除肉类消费量略高于农村平均水平外,贫困人口其他食物消费量均低于农村平均水平和城镇水平。其中,贫困人口水产品、奶类和蛋类消费量仅相当于农村平均水平的29.9%、42.6%、46.6%和城镇居民的11.3%、8.5%和21.3%。安徽、重庆、江西、河南、河北、黑龙江、吉林等7省市贫困县的食物消费状况相对较好,陕西、海南、广西、宁夏、云南、贵州、甘肃、青海、山西等9省区食物消费水平最低,食物供给、收入水平、区域分布及自然条件、家庭规模、受教育程度、价格水平及其波动是影响贫困人口食物消费的主要因素。宁夏农村人口食物消费中,粮食主要依靠自给,肉类、蛋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来自市场;在外饮食消费较高。在消费支出中,食品支出比重最高,贫困县和非贫困县分别达到55.6%和50.4%。贫困县教育的边际消费倾向最高,达到0.289,边际支出份额为29.3%;非贫困县食品的边际消费倾向最高,为0.249,边际支出份额为24.6%。贫困县的教育收入弹性最高,为2.32,非贫困县的其他文化娱乐弹性最高,为2.07。贫困县和非贫困县的食物收入弹性都小于1,分别为0.49和0.45。在食物消费支出中,肉类消费支出比重最高,贫困县达到33.7%,非贫困县占36.0%。贫困县和非贫困县的食用油边际消费倾向最大,边际支出份额也最高。贫困县的水产品、牛奶、蛋类、水果富有弹性,其中,水产品的支出弹性达到3.63,非贫困县的牛奶、水果、油料富有弹性,但仅略大于1;贫困县和非贫困县的肉类支出弹性最小,仅为0.03和0.01。提高收入水平将有效促进贫困县的教育和食品消费支出以及非贫困县的食品支出,提高收入最有效的途径是增加对贫困农户的资金投入,拓宽获取资金的渠道,加强市场建设。增加食物消费支出,贫困县的水产品、牛奶、蛋类、水果消费将显著增加。为有效提高贫困人口的食物消费水平,应着力改善贫困地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增加农业投入,保障农业生产及对食物的供给。积极拓展农村增收渠道,改善贫困地区交通、饮水、卫生、医疗等状况,大力发展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深入贯彻落实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家庭规模,降低贫困发生率。保障平稳的价格水平,防止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对贫困人口造成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