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一种从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是提高人的语文素质,吸收、贮存、使用信息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课外自主阅读,形成自读能力,促进思维和意志品质及情感的发展,养成不断追求新知的自学习惯,养成积极主动、科学严谨、不屈不挠的态度和问题意识、创新意识。 目前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在课外阅读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意识在逐渐丧失,逐渐沦为了被动的阅读者。这主要表现在:阅读目的的消遣化,阅读趣味的从众化,阅读态度的游戏化,阅读水平的平面化。课外阅读对语文教育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造成这种教育现状的原因有: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体制的不完善;语文教育观念的滞后;大众文化的负面的影响等等。 有鉴于此,我认为在课外阅读前,应首先创设开放的阅读空间和良好的阅读氛围,保证学生有健康丰富的书源和充足自主的阅读时间。在阅读中,教师应首先让学生认识到阅读文章本身的价值,产生阅读的需要,激发阅读兴趣,才能主动地阅读。再从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心理需求出发,选择恰当的内容,确定阅读方向。之后,再从学法理论上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开展密切联系实际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和鉴赏水平。这样从课外辐射到课内,体现于多种评价方式,激发学生乐读的感情,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要培养学生的课外自主阅读能力,在阅读活动中,学生应自主设计阅读目标:根据阅读目标和自身实际能力,确定阅读进程,制定阅读计划;根据文本内容、性质及自己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及阅读策略;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对阅读计划、策略、方法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及测验所提供的反馈,自觉调整自己的阅读策略和方法,改善自身的认知技能,进行补救性阅读。 对于课外阅读效果的评价,我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整体性评价,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课外阅读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资料,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建立成长记录袋评价学生阅读效果。并且通过举办多种活动,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检测学生阅读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