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2断块精细油藏描述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sche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韦2断块位于高邮凹陷北斜坡西南部赤岸构造,是一个南抬北倾的狭长断鼻构造,探明含油面积2.6km2,探明地质储量619×104t,属于浅层、中孔、低渗、特低渗小断块油藏。由于该断块物性差、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特征较强,同时受微裂缝影响,注水开发过程中已暴露出诸多矛盾,直接影响其开发效果,已面临再次调整。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储层沉积学、石油地质学和地质统计学为理论指导,综合利用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分析化验资料,开展精细小层对比研究,在精细研究沉积微相与储层性质基础上,建立韦2断块阜宁组三维储层地质模型,拟合原始地质储量,从而达到进一步明确储层展布规律,寻找剩余油,为后期调整挖潜对策提供决策依据的目的。主要取得以下几方面的成果:(1)通过基准面旋回分析,建立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在岩心中识别出三级基准面旋回,分别命名为短期旋回、中期旋回和长期旋回。本研究层段共划分长期旋回1个、中期旋回5个和短期旋回20个。(2)根据详细的岩心观察和描述,结合测井资料、区域地质资料及各项分析化验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提出了研究区存在三种沉积类型,即E1f1的河控三角洲前缘沉积、Elf2的滨浅湖砂质滩坝沉积及E1f2的碳酸盐岩鲕粒—生物滩沉积。从E1f14—E1f22逐步表现为水进过程。(3)通过对储层物性的综合评价得出,研究区内储层物性较差,属于中孔、低渗—特低渗储层,各个小层中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变化受沉积相带控制明显,层内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和平面非均值性均较为严重。(4)运用聚类分析法对研究区的流动单元进行了划分,得出研究区流动单元类型以P类流动单元为主,占整个研究区的70%以上;少量E类流动单元出现在河道的附近;G类流动单元和F类流动单元呈小片状分布于研究区的中。(5)利用Petrel地质建模软件,以相控建模思想为基础,综合各种地质地震资料,运用随机建模技术分别建立了韦2断块油藏的三维构造模型、沉积相模型、孔隙度模型、渗透率模型及NTG模型等,并对研究区的原始地质储量按小层进行复算,复算储量与原始地质储量吻合程度较高,说明所建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
其他文献
随着大秦线重载货车的发展,单车载重、编组数量及运行速度不断提高,尤其是2万吨编组重载列车的开行,给重载货车用16/17型车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车钩故障逐渐增多。论文运
近年来,瑞雷面波作为一种新的弹性波勘探方法,具有分辨率高、受场地影响小、检测设备简单、检测速度快等优点,因此广泛地应用于浅表层岩土工程勘察和灾害地质调查、无损检测
中三叠统作为四川盆地油气勘探钻遇的第一套海相地层,对认识和掌握该盆地海相油气分布特征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沉积岩石学、高频层序地层学原理为基础,利用钻井取芯、岩屑录
摘 要:信息工程技术在先进的科学技术影响下,实现了快速的发展与广泛的运用。比如,在当前社会中的工业发展领域、工程发展领域等中,信息技术就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运用,而且人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也已经和信息工程技术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信息工程技术已经成为了社会循环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做好信息工程技术现状的研究,有助于有效的理解、应用信息工程技术,促进社会及经济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艾德丽安?马约尔(Adrienne Mayor)是古典学者和科学史家.在《神与机器人》(Gods and Robots)中,她全面概述了西方人造生命与智能的古代故事.当你把这些神话传说放在一块,它们
期刊
汽车冷却模块对前舱热管理、噪声等方面评估影响很大。改善冷却模块散热性能、降低噪声对改善车辆行驶安全性、舒适性等有重要意义。由于冷却模块所处的前舱结构十分复杂,传
轴承-转子系统是旋转机械的关键部件,随着旋转机械向着高转速、高精度等方向发展,轴承-转子系统动力学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针对径向滑动轴承-转子系统,围绕轴承非线性油膜力的求解方法、转子的动力学行为响应等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以有限长径向滑动轴承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有限差分法和近似解析法求解了轴承润滑的Reynolds方程,得到了轴承的非线性油膜力,分析了轴承非线性油膜力随偏位角和偏心率
本课题研究了对旋式通风机在不同级间间隙下的气动性能、噪声情况。测试了对旋式通风机的内部流场,针对常见的轴流式风机扩散筒进行了数值计算。对旋式风机性能实验主要进行如下两个方面的研究:首先是不同级间间隙的风机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当风机的两级动叶轴向间隙为第一级弦长的55%时,风机具有较好的风压特性;其次研究了转速对风机气动性能的影响。通过变频器改变驱动叶轮转动的两级电机的转速,结果验证了相似定律在
奉节新城于1984年开始选址,1991年选择老城下游5km的草堂一带进行了规划。后因地质问题复杂,风险大,第一次改址为老县城以东的宝塔坪一带,后因提出宝塔坪斜坡为“坠覆体”,1996年第二次改址,选定以老县城上游三马山为中心的长达13km的八片建筑区,形成“一个中心、八个基本点”的新城总体格局。目前主城区建设已基本完成,由于主城区坐落在一个巨大的复杂地质体之上。对于这个复杂地质体的成因机制、空间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