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蜀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园林类型、建筑特征、园林艺术,以及造园意境等,与中国其他地域园林具有共通性,并保留了自身独特的恬静淡雅、俊秀飘逸等特征,它所具有的公共性、包容性和独特魅力使之成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支奇葩。对于西蜀园林的研究与分析主要偏向于从其历史脉络、设计思想、设计风格以及造园意境等方面进行图文描述。随着近现代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近现代建筑理论的发展为古典园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本文将尝试借用量化这一理性、数据化的方法,结合人的视知觉感受,从新的角度和思路来探讨西蜀园林。本文选取西蜀园林中的东湖、罨画池两个唐宋园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实地测量,结合现代视觉心理学理论,对西蜀园林的园林布局、空间序列关系、视知觉感受等方面进行量化研究,按照空间性质将空间划分为平面空间与立面空间,从数据的角度对西蜀园林进行新的解读。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平面布局量化,通过平面布控网络模数对东湖、罨画池的建筑及空间进行量化分析,并结合等距离量化来解读其平面布局;园林空间中各景观要素的解读:平面空间中主要景观节点间的角度量化、主要建筑景观节点的水平视线及视角分析;路径的量化分析,空间的内外过渡关系,以及园林空间的序列关系研究。通过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初步成果:1、通过对平面布局的网格模数化,分析了其建筑在平面布局中的等级尊卑秩序,园林的建造围绕着园中主体建筑建设进行,在景观中起着一定的主导作用,通过相应的模数对各院落之间的等级和空间层次关系进行控制,等级不同的建筑其院落等级也不同,传承了我国传统建筑单体及其院落间严格的等级制度。2、测出建筑间平面布局角度,以及视点与其形成对景的景观节点之间的视距及视域,并结合视知觉理论分析其中符合最佳水平角度的景观节点及其数量。3、选择水平面作为建筑高度的基面,测得建筑的高度,选择园林中关键的景观节点进行D/H值、视距、视角角度值的计算,从数字层面对西蜀园林所塑造的空间及其空间感受进行解读,并分析其中符合视知觉最佳观赏角度的景观节点及其数量。4、对园林路径进行量化并分析,得到景观节点之间的最长、最短及平均路径值。园中建筑间的距离多在百尺左右,方便了游人在景点空间之间的转换,景观节点之间的通达性很高,在空间体验性上连贯性较强;而另一方面园路的设置多婉转迂回,直线距离较近的景点也存在路径较长的可能,增加了游园的体验性。5、从数据对比中可以发现,园内多数景观节点的布置是符合视知觉理论的,不符合的景观节点中有的是为了营造、突出、强调传统礼制,也有的是因为功能性大于景观性,说明西蜀园林在重感觉、重经验、重综合体验的前提下,在相地选址、景观节点布置上并不是随意经营,而是基于了一定的理性分析。6、提出西蜀园林空间关系需从静态与动态两个方面入手,静态的空间关系指空间与空间的过渡关系,动态的空间关系指游览过程中空间变换的序列关系,西蜀园林在空间构建方面基本遵循了格式塔中“视觉整体构建”原则、“视觉趋向中心”原则和“视觉趋简和谐”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