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君特·格拉斯的小说《铁皮鼓》是德国有名的现代小说,也是一部在德国文学史上有着里程碑意义的作品。相对于传统小说,《铁皮鼓》表现出现代小说的明显特征,即包含大量的不确定性与空白。这一特征恰恰体现了现代小说的发展趋势,卢卡契将这一趋势概括为:“一部小说现代性越强,那它所包含的不确定性与空白越多。”《铁皮鼓》中所包含的不确定性与空白,与接受美学的概念“召唤结构”相关联。这一概念是由沃尔夫冈·伊瑟尔在1969年康斯坦茨大学的就职演说中提出的。伊瑟尔认为,一部文学作品中必然包含“空白”,它们可以由读者进行填补。这就导致了文本含义的不确定性,而文本中的不确定性也必须由读者自行克服。本文此为出发点,探索在翻译过程中,《铁皮鼓》这部现代小说中的召唤结构在两种不同语言之间如何转换,重点分析如何将它们翻译成中文。由于胡其鼎的中文译本《铁皮鼓》一般被认为是一部成功的译本,因此本文将胡其鼎译本作为研究对象。本文的理论基础是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在于,译者一方面要忠于源文本,将作者的意图在目标文本中适当地表达出来;另一方面译者又要保证目标文本的读者能够理解。本文经过分析认为,《铁皮鼓》的译者胡其鼎在针对召唤结构的翻译中主要运用了三种翻译策略,即语文学翻译、异化翻译以及意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