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肿瘤是人类疾病诊断以及治疗当中最难治愈的疾病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寻求有效的抗癌药物与治疗方法,彻底攻克癌症,一直是科研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目前,许多科研工作者专注于设计一些新型的功能化纳米材料,并将其应用到肿瘤的早期诊断治疗以及靶向药物运输之中。与一些传统的材料相比,纳米材料具有许多独特的特性。在药物转运体系中,纳米粒子因其极小的尺寸,能够穿越细胞间隙,通过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以及直接进入到单个细胞,从而有效的使药物在人体内局部聚集。而抗肿瘤药物通过富集在修饰过的功能化纳米粒子表面,还可能逆转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性,提高抗肿瘤药物在肿瘤组织附近的聚集浓度,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原子力显微镜(AFM)技术是一种强有力的表征和检测手段,其优势在于这种显微技术能够在生理条件下通过非常小的作用力(nN级),利用探针与样品间的作用反映出生物系统在生理条件下的实际形貌。本论文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了DNA和普鲁卡因等药物小分子之间的作用。研究表明,盐酸普鲁卡因药物分子在与DNA作用时,对某些DNA序列及其特殊位点具有选择性识别作用。与此同时,我们引入注射用盐酸柔红霉素以及注射用盐酸阿霉素两种蒽环类抗生素,研究了Fe<,3>O<,4>及CdS纳米粒子协同抗肿瘤药物与DNA及肿瘤细胞之间的作用。结果表明,这种协同方式能够促进抗肿瘤药物分子与DNA链的相互作用,并协同抗肿瘤药物作用以提高药物在细胞膜内的聚集浓度,使抗肿瘤药物能够更容易地聚集在白血病K562细胞膜表面,从而提高肿瘤治疗药物的吸收效率,增强对肿瘤细胞地杀伤力。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我们还引入了两种通过静电纺丝制备而成的纳米纤维,研究两种纳米纤维结合纳米粒子作为抗肿瘤药物复合生物载体的微观形貌。原子力显微镜研究结果表明,药物分子在结合纳米粒子后极易自组装到复合纳米纤维表面。由于这种新的纳米复合体具有极高的生物相容性和极大的比表面积,容易携带大量的药物分子,因此提供了一种新的药物传输方法来提高肿瘤药物在靶向肿瘤细胞中的吸收,从而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复合生物药物载体应用于抗肿瘤药物的可控释放,以利于更有效地治愈肿瘤。当然,要实现这一创新性纳米复合载体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进行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