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材料协同抗肿瘤药物作用的原子力显微镜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zai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肿瘤是人类疾病诊断以及治疗当中最难治愈的疾病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寻求有效的抗癌药物与治疗方法,彻底攻克癌症,一直是科研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目前,许多科研工作者专注于设计一些新型的功能化纳米材料,并将其应用到肿瘤的早期诊断治疗以及靶向药物运输之中。与一些传统的材料相比,纳米材料具有许多独特的特性。在药物转运体系中,纳米粒子因其极小的尺寸,能够穿越细胞间隙,通过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以及直接进入到单个细胞,从而有效的使药物在人体内局部聚集。而抗肿瘤药物通过富集在修饰过的功能化纳米粒子表面,还可能逆转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性,提高抗肿瘤药物在肿瘤组织附近的聚集浓度,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原子力显微镜(AFM)技术是一种强有力的表征和检测手段,其优势在于这种显微技术能够在生理条件下通过非常小的作用力(nN级),利用探针与样品间的作用反映出生物系统在生理条件下的实际形貌。本论文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了DNA和普鲁卡因等药物小分子之间的作用。研究表明,盐酸普鲁卡因药物分子在与DNA作用时,对某些DNA序列及其特殊位点具有选择性识别作用。与此同时,我们引入注射用盐酸柔红霉素以及注射用盐酸阿霉素两种蒽环类抗生素,研究了Fe<,3>O<,4>及CdS纳米粒子协同抗肿瘤药物与DNA及肿瘤细胞之间的作用。结果表明,这种协同方式能够促进抗肿瘤药物分子与DNA链的相互作用,并协同抗肿瘤药物作用以提高药物在细胞膜内的聚集浓度,使抗肿瘤药物能够更容易地聚集在白血病K562细胞膜表面,从而提高肿瘤治疗药物的吸收效率,增强对肿瘤细胞地杀伤力。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我们还引入了两种通过静电纺丝制备而成的纳米纤维,研究两种纳米纤维结合纳米粒子作为抗肿瘤药物复合生物载体的微观形貌。原子力显微镜研究结果表明,药物分子在结合纳米粒子后极易自组装到复合纳米纤维表面。由于这种新的纳米复合体具有极高的生物相容性和极大的比表面积,容易携带大量的药物分子,因此提供了一种新的药物传输方法来提高肿瘤药物在靶向肿瘤细胞中的吸收,从而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复合生物药物载体应用于抗肿瘤药物的可控释放,以利于更有效地治愈肿瘤。当然,要实现这一创新性纳米复合载体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进行临床研究。
其他文献
静电纺丝是一种借助于静电场作用对聚合物溶液或熔体进行纺丝的过程,它所形成的纤维在10hm至5um范围内直径可控。静电纺丝制成的纤维膜在过滤、电子材料、组织工程支架等方面
近十年来,计算机图像分割在医学图像处理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图像分割的目的在于帮助更好地理解感兴趣的对象区域,在疾病诊断和治疗、医学图像可视化以及计算机介入手术
基于医学图像的个性化生物力学仿真,可以最大限度地忠实于个性化的解剖结构,对手术规划与导航、治疗决策等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将生物力学仿真分析的结果应用于临床实践,其基础是
表面等离激元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传感技术是一项新兴的生物化学检测技术。自从Nylander和Liedberg于1982年首次将其用于气体检测和生物传感分析以来,SPR传
神经接口(Neural Interface, NI)是连接外界环境与神经系统的通道,外部世界的信息可以通过NI转换成特定模式的电刺激输入神经系统,用于改善、修复神经系统的某些缺陷,也可以
免疫学是当前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免疫系统是一个复杂的自适应系统,可以保护生物体不受外部病原体侵害。应用数学模型对免疫系统进行研究,能够加深我们对于免疫系统的进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