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多常见于儿童,是一种由免疫复合物介导的小血管炎;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常见以皮肤、消化道、关节及肾脏受累为主,主要临床表现为双下肢、臀部对称性和非血小板减少性皮疹,伴或不伴有关节症状(肿痛、炎症)、腹痛或合并消化道出血以及血尿、蛋白尿等。本病男孩多见,发病年龄以学龄期儿童为主,近年来HSP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由过敏性紫癜发展而来所引起的肾损害称为紫癜性肾炎(Henoch-Schonlein purpura nephritis,HSPN),肾脏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在过敏性紫癜所累及的脏器中,以肾脏损害最严重。大多数HSPN患儿尿常规提示一过性镜下血尿和(或)少量蛋白尿,经临床及时、对症的治疗,均能达到满意的疗效,但仍约有1%-7%的HSPN患儿最终发展为终末期肾病;也有部分患儿早期起病隐匿,实验室检查未见阳性指标,而肾活检术因其具有风险和创伤,难以被家属接受,临床并不普及,导致病情迁延进展,最终发展为终末期肾病。因此分析儿童HSP肾脏损伤的临床危险因素,早期干预HSPN的发生、发展进程,改善HSPN患儿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19年6月入住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儿科的188例均符合纳入标准的初发HSP患儿,进行6个月随访,随访过程中有5例患儿失访,未纳入研究,依据患儿有无肾损伤,将患儿分为肾损伤组和非肾损伤组。收集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是否合并有呼吸道感染、皮疹反复次数大于等于3次、皮疹持续的时间、是否有腹痛、是否出现关节肿痛、有无消化道出血,外周静脉血中C反应蛋白、血沉、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免疫球蛋白Ig A、Ig G、Ig M、补体C3、C4水平,相关尿液检查(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以上研究因素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先按对应的统计学方法将各个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组间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进一步行多因素分析,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情况:在本研究中共纳入初发HSP患儿共188例,这其中男114例(60.6%),女74例(39.4%),男女性别比约为1.54:1.0,其中最小患儿为2.6岁,最大患儿为14岁,平均发病年龄(7.79±2.74)岁,其中有5例患儿失访,完成随访患儿为183例,失访率为2.66%。在纳入研究的183例患儿中,发生肾损伤的有63例,男有43例(68.3%),女有20例(31.7%),发生率为34.4%。2.临床症状特点:在183例HSP患儿中,均有皮肤紫癜表现(100%);伴有腹痛的患儿有28例(15.3%);发生关节症状的患儿有115例(62.8%);发生消化道出血的患儿有29例(15.8%)。发生肾损害的63例患儿中,表现为单纯血尿有12例(19%);单纯蛋白尿有24例(38.1%);血尿伴蛋白尿有16例(25.4%);肾病综合征伴或不伴血尿2例(3.2%);肾炎综合症有9例(14.3%)。3.单因素分析:影响HSP患儿肾损伤的相关计数资料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提示:年龄≥6岁、皮疹反复次数≥3次、消化道出血通过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呼吸道感染、皮疹持续时间≥2周、腹痛、关节肿痛、CRP≥8.2mg/L、ESR≥15mm/h在两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HSP患儿肾损伤的相关计量资料单因素分析采用t检验。提示:血小板计数通过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计数、Ig A、Ig G、Ig M、C3、C4水平在两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4.多因素分析:本次研究将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来的年龄≥6岁、皮疹反复次数≥3次、消化道出血、血小板计数等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6岁、皮疹反复次数≥3次、消化道出血、血小板数升高是HSP患儿发生肾脏损害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1.儿童过敏性紫癜肾损伤的发生率为34.4%。2.年龄≥6岁、皮疹反复次数≥3次、消化道出血、血小板数升高可能是HSP患儿发生肾损害的危险因素。对于有上述危险因素的HSP患儿应加强监测、随访,早期积极治疗,避免肾损害进行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