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的变迁,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农村社会的意识形态也发生着变化,尤其是最直接反映民众精神文化的民间信仰。民间信仰作为社会学研究的永恒话题,诸多学者就其发展变迁予以了考察研究。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民间信仰的考察多以中国传统社会为突破口,从信仰与社区发展,信仰与经济发展等方面对民间信仰进行审视。许多学者将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的概念、方法与民间信仰研究相结合,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从民间信仰的角度研究社会与国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本研究以苏南江村刘皇神信仰为个案,从组织形态、空间场所、仪式活动、信仰功能四个维度分析刘皇神信仰的发展变迁状况。研究表明,20世纪50年代以来,刘皇神信仰变迁经历了三个阶段。1949-1978年为第一阶段,由于国家政策的“左倾化”,刘皇神信仰处于艰难的生存状态,庵庙被毁,信仰民众减少,信仰发挥着维系和心灵慰藉功能。1979-2007年为第二阶段,刘皇神信仰处于恢复状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政策宽松,刘皇神信仰逐渐恢复,信仰民众逐步增多,出现信仰“借身人”群体,他们让民间信仰重回民众视野,信仰发挥着禳灾祈福的功能。2008年到今天是信仰的第三阶段,刘皇神信仰处于发展状态,乡村信仰氛围的日益浓厚,刘皇庙重建,刘皇会“创造性”地恢复,信仰发挥着活跃文化,凝聚邻里的功能。刘皇神信仰的发展演变,与宗教信仰政策、经济发展、信仰群体、信仰权威有着重要的因果关系。首先,国家宗教政策、经济制度的变化作为外部型力量在不同时期影响着信仰的发展。其次,信仰自身作为一种内部型力量,通过不同时期表现的特定的形态、功能,以求得自身的复苏和重生。再次,信众在各时期的所表现的不同信教的动机,这种主体性经验变化也是信仰变迁的原因。最后,信仰权威在民间信仰的调整和复兴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们的努力为信仰的生存提供了“合理性”保证,为信仰的发展指明了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