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角下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hobbyc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业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已经得到各个国家的普遍共识。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高校创业教育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由于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开展创业教育较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国内许多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时奉行“拿来主义”,直接借鉴其模式和做法。然而,这违背了创业教育的基本规律。创业是一种实践,既不是一个理论,也不是一个学科,更不是一个专业。创业活动是由创业者的动机、知识能力、各种资源和具体活动有机整合在一起的实践过程,其结果是新价值的创造。所以,创业教育也是针对创业者动机的培养、知识能力的培养、各种资源的整合和具体活动的指导。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其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不宜不加改造地直接进行借鉴。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文化传统早已深深刻在人们心中,约束和影响着人的行为。因此针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不能不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人是文化的人,因此教育研究也需要开辟和践行文化范式,创业教育研究也不例外。中外文化背景不同,创业教育各有其不同的文化土壤,因此同样的“模式”借鉴过来也就会结出不同的花、开出不同的果。本文从文化视角,系统地考察了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问题。在文化视角下,审视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本质,梳理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演变历史,并指出了当代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我国的传统文化,析出影响创业教育的文化因子,并深入分析之。最后,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文化为切入点的构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一般思路、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具体内容。完成了针对高校创业教育,从文化审视到实现路径的系统研究。本文旨在说明,不同文化和国情背景下创业教育应该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规律,创业教育应当遵循国情和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注重“做实事”、注重“创业精神”的有利因子,但也存在很多不利于开展商业或开办企业的因子。因此在既定的文化背景下,作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应该建立自己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业教育价值理念,从而提升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具体而言,我国高校应该开展以“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广义的创业教育,而非急于求成,把目标定位于开展狭义的“创办知名企业”的教育。同时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我国高等教育育人理念、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在创业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要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创业教育与“岗位创业”的融合、创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融合、创业教育与创业型大学建设的融合。同时,应该将全社会创业氛围的营造和学校内部各部门以及和社会各界的协同问题统一纳入到高校创业教育的体系构建之中。在高校内部,要建立主导创业教育的独立部门,统一调配学校创业教育的工作和资源,建立创业教育师资选拔、培训、晋升体系,从根本上将创业教育系统化,规范化,提高执行效率。政府与高校之间,建立正式的大学生创业沟通机制,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创业从校园到社会过渡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深入落实国家有关大学生的创业政策。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利于创业的文化因子,通过持续宣传,将这些文化因子的潜在作用充分发挥,积极营造创业氛围,培养社会对创业价值的认同,并最终形成一个从环境到实践的良性循环。
其他文献
引进了一类新型的积分算子,用该算子刻划了两类p叶函数的新子类,建立了包含关系,给出了函数族的一些不等式。
<正>随着人民法院各类案件数持续大幅递增,人民法院库房空间日益紧张,特别是基层法院的库房紧张问题尤为突出,加之部分档案已过30年的保管期限,因此,开展诉讼档案鉴定销毁工
会议
介绍信息交换平台数据库安全访问代理的需求及实现,对其安全性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际生产信息系统隔离与交互的应用模型,为今后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框架。
纵观中西,有关翻译标准的讨论源远流长,且观点林立。无论是传统译学界的各种翻译观点,还是语言学翻译中的各种对等理论,其实质都是对何为“忠实”翻译的探讨。然而,由于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