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一辑)共有9篇文献,包括《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金縢》、《皇门》、《祭公》和《楚居》。其中诸多简文可与传世今文《尚书》对读,本文主要以《尹至》、《耆夜》和《金縢》三篇为研究对象。全文除绪论主要分为三大部分:一、以目前学术界的成果为基础,综合传世文献《国语·晋语》、《孙子》、《慎大》、《古本竹书纪年》与清华简《尹至》、《赤鹄之集汤之屋》,对其中关于“伊尹间夏”之事的记载进行了比较。可知,虽然这些文献所记载商汤灭夏的原因各不相同,但“伊尹间夏”是这些文献共同点。因此,清华简《尹至》所载“伊尹间夏”当有相关文献为依据,有着较高的史料价值。由于各文献记述的目的不同,在对“伊尹间夏”的叙述上会形成差异,而这些差异不仅有助于全面、多维地了解相关史事,更可以管窥先秦典籍传承之流脉。二、戡黎问题,是学界聚讼的经史难题。其争论的焦点有两点,分别是戡黎“西伯”是何人及“黎(耆)”的地理位置。由于对这两点的认知不同,传世说法可以分为四种:一、文王戡黎说;二、武王戡黎说;三、阙疑说;四、各戡耆黎说。从汉至唐,学者多认为“西伯”指文王,宋代则有学者以“武王”为“西伯”,从宋指清,文王戡黎和武王戡黎,学者各有所主。清华简《耆夜》明确指出武王八年戡黎,证明宋儒的“武王戡黎说”有一定的渊源。综比各类文献,“武王戡黎说”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因此不能轻易否定“文王戡黎”之旧说。三、《金縢》系今文《尚书·周书》之篇目,其真伪与成书年代为学界所争议,宋代程颐和明代王廉都认为《金縢》是伪书。在成书年代方面,目前学界有四种说法:一、西周说;二、东周说;三、春秋说;四、战国说。通过将清华简《金縢》和《尚书·金縢》的文本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除部分异文外,简本《金縢》与传世本《金縢》有着高度近似的词汇与语句,证明传世本《金縢》并非伪作。“孺子”一词在春秋时期,其含义为“嫡长为后者”,而非指童稚;战国时,“孺子”一词多为“童稚”之意。与传世本《金縢》相比较,清华简《金縢》中多出一句“成王由幼在位”,其为著者所加,意在解释“孺子”,是以“童稚”释“孺子”。由此可以证明传世本《金縢》的成书年代要早于简本《金縢》,其成书年代不晚于春秋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