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风险投资作为一种新兴的投资方式在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创业企业背后有着风险投资的身影,他们为企业的首次公开发行(IPO)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特别是2009年创业板的开闸打通了我国的风险投资业的退出渠道,风险投资业开始实现跨越式发展。然而多数企业为了达到成功上市的目的,不惜在IPO过程中通过盈余管理等手段操纵利润。这一过程中,风险投资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本文采用了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风险投资背景上市公司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首先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不完全契约理论及风险投资的“认证-监督”理论为基础来进行理论分析,然后选取2009年10月30日至2010年的创业板上市的IPO公司,搜集了2007-2011年的年度财务数据,以IPO为临界点来系统研究其上市前一年、当年及后一年的盈余管理行为,并区分出有风投背景与无风投背景的上市公司进行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再将风投按持股时间细分为长期风投者和短期风投者,采用考虑业绩的修正Jones模型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对比分析。  本文以风险投资视角来探究盈余管理行为,选取我国新兴的创业板的经验数据,层层检验了以下两个问题:(1)风投背景上市公司在IPO前一年、IPO时及锁定期一年内的盈余管理程度与无风投背景公司的差异,进而检验出风险投资对盈余管理行为是抑制还是助长作用;(2)比较长期风投者和短期风投者这两类投资主体对其所支持的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影响是否有别。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否有风投背景,创业板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并且有风投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稍强一些,这说明我国的风险投资在创业板市场上未能发挥了监督功能,可能是受短期风投的干扰。有风投的上市公司成长性普遍较高,支持了认证假设。随着时间的推移,风投没有退出前,这种认证-监督效应一直在发挥作用。长期风投机构与盈余管理在5%的置信水平上负相关,而短期风投机构表现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