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幼鱼和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is)幼虾为研究对象,采用种间捕食效应和竞食效应的研究方法,在室内自然光照条件下系统地开展了稻田生境下中华鳖对泥鳅幼鱼的捕食效应、中华鳖对日本沼虾幼虾的捕食效应和泥鳅幼鱼与日本沼虾幼虾间竞食效应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中华鳖[(416.67±14.21)g]对泥鳅幼鱼的主要捕食时段集中于00:00—4:00;而中华鳖[(416.67±14.21)g]对日本沼虾幼虾的捕食活动时段为18:00-06:00,其中,主要时间段集中于00:00至04:00,约占日总捕食量的80%。(2)中华鳖捕食泥鳅幼鱼的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Ⅱ型,其对A[(37.53±7.72)mm]、B[(63.13±12.95)mm]肛长组泥鳅幼鱼的理论最大捕食量分别为16.13ind/d和9.06ind/d;中华鳖对A、B肛长组泥鳅幼鱼的种内干扰反应可用相应的方程拟合,并为泥鳅和中华鳖的初始放养数量提供理论依据。(3)当日本沼虾放养密度为30尾/m2时,中华鳖表现出对B[(27.77±0.07)mm]规格日本沼虾更具捕食选择倾向,当日本沼虾放养密度为60尾/m2和90尾/m2时,则中华鳖表现出对A[(18.40±0.04)mm]规格日本沼虾更具捕食选择倾向;中华鳖对日本沼虾的捕食功能反应属Holling-Ⅱ型,中华鳖对A、B和C[(38.90±0.07)mm]组日本沼虾日理论最大捕食量分别为169ind、75ind和70ind。(4)日本沼虾与泥鳅间存在极为明显的竞食效应,此效应对实验动物的摄食具强烈的干扰作用。等比数量组合中,虽均以泥鳅[(46.77±0.12)mm]率先进入采食区,并占据数量优势;非等比组合中,随着日本沼虾[A(27.78±0.07)mm、B(38.90±0.07)mm]投放数量增大,日本沼虾成为优势群,但二者最终可以形成共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