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惑与焦虑:晚清小说中的旅行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hjy2767562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游”是中国古代士人的重要生活方式,也对塑造中国文人的精神面貌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样的,这种影响亦渗透进了文人创作的小说中。从《水浒传》中绿林好汉的侠义之游到《西游记》中师徒四人的证道之游,从才子佳人小说中才子的“宦”游到《镜花缘》中唐敖一行人的“幻”游,“游”不仅是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的手段,更对其结构模式、叙事特征等有重要的影响。晚清时期,旅行叙事更是在小说中屡见不鲜,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冷眼观》为代表的谴责小说、以《痴人说梦记》《月球殖民地小说》为代表的乌托邦小说和以《新法螺先生谭》为代表的科幻小说等都纷纷以旅行者作为主人公,并以其旅行活动作为叙事线索。本文以晚清小说中的旅行为研究对象,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讨论晚清小说旅行叙事勃然兴起的原因。晚清时期,中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局。无论是暴露层出不穷的社会乱象,还是去往域外寻求救国之道,“旅行”都为小说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除此之外,域外小说的传入亦对晚清小说旅行叙事的繁荣产生了直接影响。第二章分析旅行的三个要素:动力、主体与工具。旅行的动力影响了旅者对旅途的预期,同时也影响了旅行空间的面貌。而作为旅行的主体,旅者不仅是贯串全书的核心人物,其主体性形象的塑造亦为我们提供了窥探作者思想与心态的(除小说故事之外的)另一维度。晚清时期火车、轮船等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亦对小说的旅行叙事产生了重要影响,除了为小说提供叙事空间与情节动力外,新式交通工具亦是异质于中国传统的文化的载体,折射出晚清时期中西文化的碰撞与摩擦。第三章探讨旅行书写影响下的晚清小说的叙事新特征。晚清小说广泛采用的旅行模式带来了叙事人称与视角的变化,而在叙事时间方面,通过对当下的关注与对未来的想象,晚清小说中的旅行则反映出了迥异于前代的时间观念。第四章分析晚清小说中的旅行空间与叙事空间特征。旅行的本质是空间内的移动,若无特定的空间,旅行活动也就无从开展。无论是现实空间还是非现实空间,晚清小说中的旅行空间都具有复杂的文化内涵。除了小说人物的旅行空间之外,小说叙事在话语空间层面所表现出的形式同样值得我们注意。与前代小说不同,部分晚清小说中由主人公的旅行串联起的一个个故事并无因果联系,而是因为相同的主题而联系在一起。这也就形成了一种类似西方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在叙事空间层面上为我们展示着一幅关于社会现状的“画卷”。
其他文献
合成氨生产过程中,无论采用何种原料路线(煤、油、天然气)、何种工艺技术,其粗合成气中都含有大量的CO2;以煤为原料的合成气中还含有各种硫化物。CO2和硫化物对氨合成催化剂有很
为查明新疆别斯库都克露天煤矿火烧区高变质煤是否具备可采价值,并查清火烧区火烧煤、岩产物-火烧高变质煤和火烧蚀变岩对露天矿边坡的影响作用,对该矿火烧区高变质煤、蚀变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知识分享成为大势所趋。本文通过对“知识分享型”项目制教学模式的特点分析,根据“分组制”的教学组织机制,提出了高职推行“知识分享型”项目制教学
金秋十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2006年年会沐浴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于2006年10月25日至28日在美丽而又充满发展活力的北方经济中心天津召
马永春,1968年参加工作至今在隆福寺小吃店工作,曾担任隆福寺小吃店厨师、厨师长、经理,现任北京隆福寺小吃有限责任公司行政总厨职务。先后培养白案生产技术人员数十名。曾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