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椎旁神经阻滞(Paravertebral Blockade,PVB)因其操作简便、并发症发生率低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麻醉医师的关注,现已应用于多种疼痛的治疗,同时超声可视化技术用于神经阻滞使得穿刺安全性增高、效果确切、并发症大幅度降低,在麻醉领域尤其是有创穿刺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胸腔镜(VATS)肺部手术虽较开胸手术创伤大幅度减小、恢复周期短在胸外科手术中开展广泛,但其围术期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波动及术后镇痛不足所致如术后有效通气量下降、抑制咳嗽反射不能有效排痰、肺不张、肺部感染等并发症仍然不可忽视,这种影响在年老体弱者表现尤为突出。本研究探讨超声引导下单次多点罗哌卡因复合亚甲蓝椎旁神经阻滞对胸腔镜肺部手术血流动力学波动、术后镇痛效果及镇痛时间的影响。 选择就诊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择期行胸腔镜肺部手术的患者60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例随机分组:罗哌卡因椎旁神经阻滞组(L组)、罗哌卡因复合亚甲蓝椎旁神经阻滞组(L+M组)和单纯全麻组(D组),各20例。三组患者均行常规麻醉诱导,术中均行静.吸复合麻醉进行麻醉维持,根据病人身高、体重、术侧选用左或右双腔气管插管,纤维支气管镜定位准确后连接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患侧向上卧位后行术侧超声引导下行T4、Ts、T6的TPVB,L组各点均给予0.4%罗哌卡因5ml,L+M组各阻滞点均给予含0.4%罗哌卡因+0.05%亚甲蓝5ml,对照组单纯全身麻醉,术后均不予静脉镇痛装置(PCIA)。记录患者入室时(T1)、切皮前(T2)、切皮后1分钟(T3)、关胸(T4)及拔管后30分钟时(Ts)的循环监测指标(MAP和HR),患者和家属进行评分量表的学习后,记录术后2小时、6小时、12小时、24小时、48小时患者安静和咳嗽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并记录患者手术结束后至术后48h内的镇痛药使用总量。若患者术后安静时VAS评分大于4分,根据患者一般情况肌注地佐辛注射液5-10mg. 通过收集各组别病例围手术期不同记录点的MAP和HR、各组病例术后48h内安静、咳嗽时的视觉模拟评分、术后48h内追加镇痛药物的总量,经统计学处理后得出:在T3、T4、Ts时点,L组和L+M组围手术期的循环参数(MAP和HR)低于D组(P<0.05),L组和L+M组术中的MAP和HR经统计学计算后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L组患者术后6h、12h的安静和咳嗽时的VAS评分低于D组(P<0.05),术后24h、48h的安静和咳嗽时的VAS评分与D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o与D组相比,L+M组患者术后48h内各时间点的安静时和咳嗽时的VAS评分均降低(P<0.05),与L组相比,L+M组术后24h、48h的安静时和咳嗽时的VAS评分显示降低(P<0.05);;L+M组病例相比于其余两组术后48h内所用镇痛药量减少(P<0.05)。 进而我们得出结论,全身麻醉联合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相比于单纯全身麻醉能使患者胸腔镜肺部手术术中循环更加平稳,使麻醉医生对围手术期对病人的管理更易于掌控,同时在术后恢复阶段可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更有利于患者术后清醒咳嗽排痰;;在术后恢复阶段,超声可视化技术引导罗哌卡因复合亚甲蓝椎旁神经阻滞相比于单纯应用罗哌卡因椎旁神经阻滞可明显延长患者的镇痛时长;;超声可视化技术引导罗哌卡因复合亚甲蓝椎旁神经阻滞较单纯全身麻醉减少术后追加镇痛药物的总量,可使患者的满意度有所增加,有利于患者术后的快速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