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80年代末,美国储蓄贷款机构破产,国家成立重组信托公司接管储蓄贷款机构的不良资产开始,不良资产问题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重视。90年代,北欧的瑞典、挪威、芬兰和丹麦继美国之后也发生了较为严重的不良资产问题;随后中东欧经济转轨国家、拉美及法国的不良资产也严重影响了国家经济金融的稳定;亚洲的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国家的不良资产问题最终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与国外相比,中国的不良资产状况并不乐观。我国的银行业长期以来一直为不良资产所困,大量的不良资产沉积及不断增长,不仅严重威胁银行体系的安全,也给整体经济运行制造了障碍。因此必须尽快寻求解决途径。由于国外不良资产问题出现较早,与其它国家的不良资产情况进行比较,有利于了解中国目前不良资产与其他国家不良资产发展进程的异同,从而为寻找最适合中国的不良资产的处理措施提供前提。学习国外成功的经验,可以帮助我们加快处理进程;吸取国外不成功的教训,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因此作者从西方发达国家处理不良资产的经验分析与教训总结入手,加上一定的理论阐述,并结合我国不良资产的成因,处理进程及处理中存在的问题着手研究,以期提出一些我国有关部门在处理不良资产时具有一定参考性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文章共分八大部分,前面的“前言”部分;后面的“结论及展望”;第一章主要对不良资产的含义、内涵与外延、分类进行规范与阐述,为后面的论述打些基础;第二章对我国不良资产的现状从规模、特征和对国民经济的危害进行描述,目的是为了指出问题的严重性;第三章从现实和理论两个角度对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描述和分析,以期找到根源对症下药;第四章对我国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理进程、存在的问题与困难进行总结,希望进一步发现问题所在,为化解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去寻找切实可靠的良方;第五章希望比照国外不良资产的成因和处理方式来吸取一些经验及教训,得到启示。这也是本文的重头戏。第六章提出化解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对策建议。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对国家社会经济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微观上给银行造成巨大威胁,宏观上给国家带来灾难。(1)巨额不良资产的存在,严重影响着银行信贷金的周转速度和经营效益;(2)沉重的不良资产包袱使银行丧失了积极进取心,对经济的正常发展带来不利影响;(3)使商业银行出现巨大风险,面临“技术破产”的境地。几项事实清楚地显示了我国国有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恶化的状况,并深刻地提示了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恶化的问题已经到了不能继续拖延下去的严重程度。据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直接原因有:资金体制变革的影响;投融资体制约束了银行自主经营;商业银行业务与政策性银行业务任有混同不清;会计核算处理上的弊漏;通货膨胀造成企业虚盈实税,影响资金周转;囿于财务制度的限定,使积聚的不良贷款未能及时冲销;经济转制、结构变化,企业经营风险增大,带来贷款风险;社会信用环境恶化,借机逃废银行债务;银行经<WP=7>营管理不善,风险意识和防范措施不强,人员素质不高;利息调整,利差缩小,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增大;激励机制不健全;信用机制不健全引发道德风险;国家保护使银行企业都产生惰性;法制和监控制度不严。几年来,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借鉴国际一些做法和经验,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1)积极执行了国家的债转股政策;(2)重视依法处置,最大限度地保全资产;(3)探索了通过资本市场处置不良资产的方法;(4)各家公司普遍重视依托国内外两个市场,吸引战略投资者。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经过不懈努力,取得了较好的经营业绩。但从中国庞大的不良资产总额来看,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处置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仍面临着很多困难。一些困难是因我国的特殊国情产生的,如中国财政薄弱,经济仍处于转型期,资本市场仍不发达,法律系统不完备等等。有些是与国外在此问题上带有共性的原因所致,如技术与人才缺乏,道德风险问题等等。西方发达国家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主要经验是:(1)建立健全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外部监管制度,坚决杜绝其后新的不良资产的产生。(2)积极解决商业银行业已产生的不良资产,化解银行业金融风险。 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对我们的启示包括:(1)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首先需要完成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而实行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就必须建立健全银行的内外部监管机制。(2)要明确处理银行不良资产的目的。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各种处理银行不良资产的措施实际上都是治标的办法,并不能从根源上铲除不良资产。(3) 处理银行不良资产的根本出路是体制性改革与商业化经营同时并举。从国外对不良资产的处置也可以吸取一些教训:其一,通过拍卖、重组和经营管理等各种方式来处理不良资产,可能收回一部分资产,但决不可能全部收回。因此,在处理不良资产的过程中,必须充分估计资产损失的程度以及政府(在一定时期中)可能拿出的资源规模。由于在一定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