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广州市生态可持续发展定量分析评价及预测研究

来源 :华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5次 | 上传用户:wind5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地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评价成为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而生态足迹分析方法是目前较为常用的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定量分析评价的方法。通过跟踪城市能源和资源消费,将它们转化为提供这种物质流必需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并同城市所能提供的这种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进行比较,能判断一个城市的生产消费活动是否处于当地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内并提供定量的依据。广州市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人口、经济活动在短时间内大量聚集,大面积生态用地被用作城市发展用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广州市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状况,发展质量如何以及问题的症结何在,尚缺乏明确的认识和针对性措施。为此,本文在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上,应用城市生态足迹分析方法,计算2005年广州市生态足迹的需求、生态足迹的供给、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并定量评价其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分析其生态压力的空间分布和生态足迹的经济效益。然后横向比较2005年广州市、北京市、上海市的各项生态足迹特征。继而做广州市最近15年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动态分析,然后采用回归分析方法,预测2006~2010年广州市的生态足迹量和GDP足迹的发展趋势,以期了解广州市未来5年内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状态。最后探讨广州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以期能为优化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建设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提供科学依据。评价结果表明,广州市2005年的均衡总生态足迹为43833286.049437hm~2,人均生态足迹为4.615585hm~2/人,约为人均生态承载力的21倍,生态赤字是4.390879hm~2/人,生态可持续发展状态差于北京市,优于上海市。在各种生态生产性土地类型中,除建筑用地外全部土地类型都处于生态赤字状态,化石燃料产地的生态赤字量最大。生态压力的空间分布极不平衡,越秀区生态压力最大,南沙区生态压力最小。GDP足迹是0.850434hm~2/万元,资源利用效率低于北京市,高于上海市。2006年~2010年,广州市的人均生态足迹会持续快速增长,城市生念不可持续发展的局面将会持续;GDP足迹会逐渐减小,资源利用效率会逐渐提高。广州市可以通过适度控制人口规模;建设节约型社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提高生态承载力;平衡生态压力的空间分布;加强生态城市建设等措施来促进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2004年6月8日上午,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举办了农机行业协会成立典礼.出席成立大会的有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巡视员张斌,广东省农业厅农机化办主任潘雪芬、政策法规处处长胡永
城郊农村地区是城乡空间发展矛盾最为直接和突出的地区,同时它也是最有条件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地区。在我国进入农村建设重要时期的背景下,对城郊农村地区进行相关规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