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纾是近代大规模译价外国文学作品的第一人,一生中翻译作品达一百八十多种,让睁眼看世界的近代中国窥见了境外文学的风貌,其独特的翻译方式,深远的影响在译坛占据着独特的位置。他从1899年出版第一本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开始至逝世的25年中,共翻译了1200多万字的外国作品,其中多数是小说。林纾向国人介绍的外国著名作家,有莎士比亚、狄更斯、司各特、笛福、欧文、雨果、大仲马、小仲马、巴尔扎克、易卜生、塞万提斯、托尔斯、孟德斯鸠、哈葛德等。他译介的世界文坛著名作品有《老古玩店》、《大卫一科波菲尔》、《汤姆叔叔的小屋》等,而且绝大部分都是最早的中译本。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林译小说在受到欢迎的同时,也遭到了同仁及评论界的大量讨伐。人们对其译作批评较多的主要是他的漏译、误译和删节。如雨果的《九三年》与林译《双雄义死录》相比,篇幅减少了许多。塞万提斯的《堂吉珂德》(第一部),厚厚的一大本,而林译变成了薄薄的一小本《魔侠传》了。(郭延礼)从词、句、段落的处理上来看,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已举了很多实例,这里不再赘述。 本文应用西方现代译论的目的论,文化观论,拟对林译小说的增删改写现象进行透视,通过对原语及目标语的对比研究等重新审视这位译界的先驱及其译作。 比较原著与林纾的译本,作者认为: 1、林纾并不是被动的笔译者,而是积极地参与了理解原文的活动,并以其深厚的文学素养,对原著的细微之处体会辨析,其创造性的对原文的“反叛”是有意选择的结果,是其从译入语文化和译入语读者的角度考虑,对原文某些地方进行人为的变形。 2、林纾在翻译过程中着眼于原著,尽管他在“其认为原文不完美处,技痒难耐,或增或删,以期笔墨酣畅”(钱钟书)。他的译作总体上来说是原作风格、意境的忠实再现,并非不忠实于原文。因为忠实并不是字对字的机械直译,而是融合贯通,畅达而有意味。 3、林纾的翻译几乎完全受译入语文化牵引,虽然删削增饰之处很多,但在相当一部分译本中,原文情调却能做到基本不易。其翻译策略在他所处的文化和文字风尚的背景下是完全可以接受并值得称道的。研究并正确评价林纾的翻译策略,可以使我们有更广阔的视野,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翻译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