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如何培养优秀的汉语教师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作为专业硕士之一,其实践能力的提升是培养的重点,而实践能力是否能够提升与实践动机的变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有必要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实践动机发展变化情况进行研究,以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实践动机,从而提高其实践能力。然而,以往关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实践能力的宏观理论探讨多,微观量化研究少,以动态发展的角度研究其实践动机的变化则更少。本研究基于动态系统理论视角,采用自编问卷,对中央民族大学50名汉教硕士进行跟踪研究,分别在培养前、实践前、实践后三个时间节点发放实践动机发展变化情况调查问卷,通过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索了汉教硕士实践动机的变化情况;通过回归分析与对10位汉教硕士进行的回溯性访谈,进一步探究了影响汉教硕士实践动机变化的因素,明确了各因素作用的阶段及其作用结果。具体得到以下主要结论:首先,在实践动机的结构体系方面,基于以往的研究成果,结合问卷数据的因子分析结果,本研究发现汉教硕士的实践动机主要包括内生实践动机、外生实践动机两大类,其中前者包括兴趣、热情、目标、外部回报四个子维度,后者包括外部压力子维度。其次,在汉教硕士实践动机的动态发展方面发现:(1)总体层面上,在三个不同时间节点,汉教硕士的实践动机在整体上未发生显著变化;在内生动机、外生动机的子维度上亦未发生显著变化。(2)汉教硕士的实践动机内部存在较大差异,根据不同时间节点上所呈现出的波动发展的模式不同,具体可分划分为三大人群,分别为“先上后下”人群、“先下后上”人群、“其他”人群。(3)其中,在“先下后上”和“先上后下”两个模式中,汉教硕士的实践动机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不同的变化模式是在内生实践动机、外生实践动机两个子维度变化的共同影响下出现的,其中,“先下后上”模式是由外生实践动机变化幅度略高于内生实践动机导致的,“先上后下”模式是由内生实践动机变化幅度略高于外生实践动机导致的;“其他”模式中,汉教硕士实践动机发展内部差异大,因而不同发展阶段,该类人群整体层面实践动机未出现显著差异。再次,在汉教硕士实践动机发展变化的原因方面发现:(1)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本科专业在发展初期和末期均会对内生实践动机产生重要影响,个人对培养前的学习状态是否满意在初期对内生实践动机产生影响,母亲职业在发展中期对内生实践动机产生影响;本科专业在发展末期会对外生实践动机产生重要影响。本科专业及个体对自我学习状态的满意度对汉教硕士实践动机的变化具有一定影响。(2)访谈结果进一步揭示出内在兴趣热情、课程安排、未来规划适配、国内本专业就业形势压力等多种不同的因素分别作用于汉教硕士的内部兴趣、目标、外部回报、外部压力等不同维度,在不同阶段对不同人群产生不同的影响,最终导致实践动机的动态变化。同时,这些影响因素并非单独对实践动机产生影响,而往往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集合,共同对汉教硕士实践动机产生影响。最后,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实践动机的提升及其实践能力培养等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提出以下针对性建议:学校课程安排、培养模式需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增加文化类、技能类内容,丰富理论课程,增加理论课程的深度;汉教硕士应该在了解自身的基础上对自己进行合理规划,认清自身优势与不足,理清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从而在汉语国际教育的学习与实践中提升实践动机,取得更好的实践结果,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