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类神经毒素2,4-二氨基丁酸生成消毒副产物的机理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ubo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水体频发的富营养化现象不仅使供水水质下降,还会导致蓝藻成为水中的优势物种而过度繁殖形成水华。同时,蓝藻会向水中释放有毒有害的藻毒素,如神经毒素2,4-二氨基丁酸(2,4-Diaminobutyric acid,DAB),明显存在影响人类健康的风险。然而,水处理中的常规工艺难以有效去除DAB,致使水中残留的DAB与消毒工艺中的消毒剂反应,生成各种消毒副产物(Disinfection by-products,DBPs),残留的DAB还可能通过饮用水直接进入人体,严重威胁饮用水水质安全,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寻找可靠、有效的控制和去除DAB及其生成的DBPs的水处理工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分析比较了DAB氯/氯胺化消毒在不同影响因素下生成DBPs的情况,及DAB氯/氯胺化消毒生成DBPs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DAB在氯/氯胺化消毒后主要生成了三氯甲烷(Trichlormethane,TCM)、三氯乙酸(Trichloroacetic acid,TCAA)、二氯乙酸(Dichloroacetic acid,DCAA)和二氯乙腈(Dichloroacetonitrile,DCAN),其中DCAA的生成量最高,且氯胺化DBPs的生成量远低于氯化,而氯化生成的DBPs均处于较高的浓度水平,对饮用水安全具有较高威胁。除DCAN外,DBPs的生成量均呈现随消毒剂投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碱性条件对氯/氯胺化生成TCM的影响有所不同,但同时抑制氯/氯胺化生成DCAN。溴离子(Br-)和碘离子(I-)的存在,使DAB氯/氯胺化消毒生成了毒性更高的溴代三卤甲烷(Bromine-trihalomethanes,Br-THMs)和碘代三卤甲烷(Iodo-trihalomethanes,I-THMs),且在相同浓度的Br-/I-下,DAB在氯胺化消毒后表现出更高的Br-THMs和I-THMs转化率。DAB氯/氯胺化均经过氯代、脱羧、水解等反应生成三氯乙醛,进而反应生成TCM。在一系列氯/氯胺化反应过程中,DAB的α、γ氨基均可能是形成DCAN的重要基团,而氯胺化过程中DCAN的氮(N)还可能来源于氯胺(NH2Cl)。DAB经过氯/氯胺化,均先形成具有氰基的中间产物,随后进一步反应形成酰胺结构,进而水解生成羧酸,最终生成DCAA,而氯化生成的DCAA部分来自DCAN的水解。同时,TCAA均由DCAA进一步氯/氯胺化经氯代反应产生。随后,对二氧化氯(ClO2)氧化降解DAB进行研究,并联合氯/氯胺化消毒进行后续处理,考察ClO2预氧化对DAB及氨基酸后续生成DBPs的影响。通过实验确定,ClO2对DAB的降解效率高于次氯酸钠(Na ClO)、高锰酸钾(KMn O4)和NH2Cl,且ClO2可在短时间内快速氧化降解DAB,去除率也随ClO2投量的增加而增加。基于鲁米诺模型,推测ClO2溶液加入瞬间即形成DAB-ClO2加合物,完成富电子氮原子到ClO2的单电子转移,而后进一步反应形成随后的氧化产物,从而导致DAB浓度的迅速下降。同时,ClO2预氧化能大幅降低DAB后续氯/氯胺化消毒生成的DBPs,仅氯胺化时TCM和DCAN稍有上升。在氯/氯胺化消毒前增加ClO2预氧化,也有效降低了同一Br-浓度水平下Br-THMs的浓度水平,且Br-浓度越高,还原率越高,但氯胺化后Br-THMs的转化率有所上升。当水中存在I-时,ClO2预氧化处理有效控制了后续氯/氯胺化消毒副产物I-THMs的生成。此外,β-N-甲氨基-L-丙氨酸(β-N-methylamino-L-alanine,BMAA)、丙氨酸和亮氨酸单独氯/氯胺化消毒生成的DBPs在总体上均少于DAB,且进行ClO2预处理,能有效降低几种氨基酸后续氯/氯胺化DBPs的生成量。本文研究得出,采用ClO2预氧化可以有效去除水体中的DAB并大幅降低其后续DBPs的生成量,在理论基础上为实际中应对水华爆发提供了重要依据,在确保饮用水安全性方面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国家“循环经济”、“节能减排”与发展绿色环保的新型建筑材料等一系列关乎可持续发展政策的颁布与施行,大力发展新型建筑材料已是大势所趋。烧结弃土高性能砌块是一种基于建筑固废而研发的新型节能保温墙材,砌块表面平整度极高,具有高孔洞率的特点,兼具轻质高强、节土利废等诸多优点,工程中搭配薄灰缝施工技术,减小冷热桥效应,保温隔热效果良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与应用市场。本文首先依据烧结弃土高性能砌块
在岩土工程中,岩石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材料,鉴于岩石材料一些特有的复杂性质,岩石成为了许多专家和学者们不可避免的研究对象,在一些岩体工程中,例如边坡、隧道等,都存在各种各样的工程问题亟待解决。在实际工程中所见到的岩体大多都是不均匀且不连续的,岩石内部大多存在节理和裂隙,在荷载作用下,这些缺陷对工程岩体稳定性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将会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正常使用,并且岩体内部广泛分布的节理和裂隙对确定其应力应变
利用废玻璃制备碱激发砂浆,是废玻璃资源再利用的方法之一。然而,废玻璃制备的碱激发砂浆,在干旱寒冷地区等恶劣环境中,仍存在干燥收缩大、易发生冻融破坏等不足而限制其应用。因此,本文通过加入具有火山灰活性的胶凝材料(粉煤灰、硅灰)及纳米SiO2对含玻璃粉碱激发砂浆进行改性,并分析了其对含玻璃粉碱激发砂浆的力学性能(抗压、抗折强度)、干燥收缩及抗冻性的影响规律,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等测试方法,
随着工业生产和人类活动,更多的微量人造有机污染物进入到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生存环境中,这类污染物虽然含量较低,但难于通过自然方式分解,且其含有生物富集性,它们通过食物链等方式进入人体或动物体,可对生物体造成很大的危害。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利用在水处理过程中已经得到广泛使用的氧化剂高锰酸钾(Potassium permanganate)和高铁酸钾(potassium ferrate)氧化去除多种典型微量有机
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性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结构的开裂、裂缝宽度、挠度、强度以及延性等都直接或间接与其粘结性能有关。本文通过比选出一种合适的粘结-滑移本构关系,该本构关系为一连续可导函数,函数考虑了混凝土强度、保护层厚度、钢筋直径等参数的影响,并使用已有试验数据进行校核,验证该本构关系的正确性。再利用该本构关系和锚固钢筋埋置于混凝土中的基本受力方程和边界条件进行数值递推-迭代方法求解出钢
近年来由于畜牧业等大型养殖业和医疗行业的高度发展,流行疾病肆虐,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大量的抗生素在这些行业中使用,进而产生了大量抗生素废水亟需处理,其中,四环素类和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属于水环境中两种典型的抗生素类污染物。据报道,目前在各类水体甚至土壤中均能检测到抗生素的存在,与此同时,研究者们还将更多的目光转移到抗生素可能产生的重要威胁,即抗生素耐药基因的产生和其引发的免疫性疾病。如何从环境中高效、低成
微塑料是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有着严重威胁的一种新型污染物,已在水源水中大量检出。传统混凝-沉淀工艺对微塑料的去除效果有限,运用混凝-超滤工艺能显著提高微塑料的去除效率,改善出水水质,但膜污染问题始终是限制其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本文运用混凝-超滤联用工艺处理微塑料-腐殖酸-高岭土复合污染的模拟水样,从絮凝形态学的角度深入分析该工艺对各种污染物的去除效能及其膜污染控制机理,阐释微塑料颗粒对滤饼结构与滤
有机微污染物(Micropollutants,MPs)在水环境中分布范围非常广。虽然它们在水环境中浓度较低,但结构稳定难降解和在食物链中易生物累积和生物放大,是致癌、致畸、致突变物质。且污水厂和净水厂的常规水处理工艺难以去除原水中低浓度的有机微污染物,因此,研发出易实施、安全可靠、低成本又高效的新型水处理技术,对有机微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和总量进行控制,使得环境中的有机微污染物减量化、无害化。紫外高级
黄原酸脂重金属吸附剂通过与重金属阳离子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螯合产物,以实现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然而,粉末状黄原酸脂吸附剂在处理废水中存在易分散、难分离、难回收等诟病。特别是以聚氨酯为原料制备的黄原酸脂,由于其疏水性导致其在水处理当中并不常见。因此本研究制备了一种改性聚氨酯,通过与多孔轻质地质聚合物负载得到改性聚氨酯轻质地质聚合物(HG-MPs)。此外,通过对改性聚氨酯以及改性聚氨酯轻质地质聚合物的性
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和“一带一路”等国家重要战略的实施,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建设了许多千米级的悬索桥和斜拉桥,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我国将建造更大跨度的桥梁,然而随着桥梁跨度的增大,桥梁结构刚度越来越小,面临着严峻的桥梁颤振稳定性问题。为了保证桥梁的颤振稳定性和静风稳定性并增加桥梁结构的交通运载能力,意大利墨西拿大桥首次提出三分体式钢箱梁设计方案,我国新西堠门公铁两用大桥和桃夭门公铁两用大桥同样采用三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