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窑洞作为传统的民居建筑,它的内部居住空间完全是靠人工从土体中开挖实现的,是一种脱离建筑本身的空间形式,是我国北方传统民居的重要形式之一。它是一种尊重自然规律的原生态的建筑艺术表现形式,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重大的生态意义。文章从建筑学的角度入手,全面介绍窑洞的情况,接着从民俗文化角度出发进而发掘山西窑洞式传统民居背后所蕴含的民俗文化事象和传统文化内容,再从建筑空间理论方面来探究窑洞本身的空间布局和人际关系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最后通过对当下窑洞的存在形态的描述和动因的探究,揭示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窑洞存在形态的变化,尤其是空间布局的改变,使得居住主体间的关系随之发生改变。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章的绪论;第二部分是正文,包括第一章到第四章;第三部分是文章的结束语。本文绪论部分主要对选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选题的创新之处作以概述。第一章对窑洞建筑的历史根源、形成条件、分布、内部空间布局与特性进行简单的阐述。第二章“窑洞式传统民居的人伦内涵”,以民俗文化的视角着重对窑洞建筑民俗及文化的层面进行剖析。山西窑洞民居是在特定的地域形成的一种极具特色的文化,它不仅是人们生活的栖息之所,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装饰艺术也从不同程度反映了民众的精神追求。第三章“窑洞的空间布局与人际关系的建构”,通过对空间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的阐释,将二者结合起来以社会学的视角来分析窑洞建筑形态和人际关系的关联性。具体的是从窑洞的原生形态入手,重点分析了窑洞空间的分散性、有限性、封闭性与人之间的疏离性、局限性、保守型,最终揭示出窑洞空间布局与人际关系建构之间的内在关联性。第四章“窑洞民居的现代变迁和人际关系的重构”,描述了当下窑洞的存在形态并分析了形成动因,进而揭示出随着窑洞存在形态发生的变化,人际关系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最终论证了人际关系总是伴随着窑洞空间布局的变化而做出调整和改变。结束语“当代窑洞变迁下人际关系的变化”,任何事物都是处在不断变化发展过程之中,窑洞本身也不例外,但是随着它的存在形态的变化,人际关系也随之改变,其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疏远最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