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海相碳酸盐岩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天然气产层。但是受限于盆地勘探工作投入不均衡和以往二叠系地层划分标准的不统一的影响,对盆地内中二叠统地层的保存、缺失及具体分布规律存在认识不清,这严重制约了该层系油气勘探工作的深入开展。本次论文通过系统整理四川盆地及周缘408口钻、测井资料和204个区调剖面点资料,依据四川盆地二叠系地层新的三分划分方案,以相对海平面变化沉积旋回为指导,结合岩性、电性和野外剖面观察,对盆地内中二叠统栖霞组和茅口组开展新的地层划分与对比工作,建立能覆盖整个盆地的连井剖面进行地层对比,以此为基础重新统计各小层的(残余)地层厚度,据此编制了栖霞组、茅口组各小层(残余)地层厚度等值线图和上二叠统龙潭组沉积前的古地质图。通过分析栖霞组、茅口组各小层(残余)地层的具体分布规律及地层的沉积、充填演化规律,结合地震剖面特征分析,发现中二叠世四川盆地存在三个近北东向的古隆起,即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泸州古隆起、开江古隆起,这些古隆起地貌高差小于200m,地势整体较平缓,具有继承性发育的特征。其中,开江古隆起可能是受乐山-龙女寺古隆起的影响而形成,是成因上有联系的同一古隆起体系,与泸州古隆起之间有低地相隔,属于两个独立的古隆起体系。栖霞期盆地整体地层格局以西薄东厚为特征,而茅口期正好相反,表现出东薄西厚的特征,分析认为这受控于峨眉地裂运动,该运动在使得上扬子地区整体抬升的同时,也因构造抬升过程具有不均衡块断运动和特有的构造运动时空演变规律—运动强度从地台边缘向地台内部减弱,强化了隆坳相间的古地貌格局。古扬子板块和相邻板块的运动及相互作用引起的构造挤压、伸展环境的变迁,综合导致了四川盆地古地势发生“跷跷板式”转换和古隆起的发育。古隆起高部位常发育与优质储层相关的高能滩相,中二叠世末期的东吴运动引起地壳抬升,在暴露和风化淋滤的影响下发育了风化壳岩溶型储层,因此弄清该期古隆起的特征有助于深化区域中二叠世的油气勘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