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评估我国现行HIV抗体检测策略在不同人群中的应用效果,阐明我国HIV抗体不确定结果的发生频率、原因和流行病学意义,提出快速鉴别不确定结果的方法和策略,最终为提高我国HIV感染诊断的准确性、进行合理的检测后咨询奠定基础;为修改和完善《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建立适合中国人群的HIV感染检测策略和确认标准提供科学的依据。第一部分我国现行HIV抗体检测策略在不同人群中的应用评价目的:通过对临床大样本的HIV抗体检测数据的回顾性分析,揭示HIV抗体筛查阳性、HIV抗体不确定、HIV抗体阳性发生的频率、人群特征和流行病学意义,特别是HIV抗体不确定预示HIV感染的价值;分析现行HIV检测技术规范的工作效率和遇到的问题,评价实际应用的效果。方法:对来自不同人群约28万HIV抗体初筛检测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对HIV抗体阳性/不确定病例进行就诊原因、疾病特征和流行病学分析;分析HIV抗体ELISA检测的S/CO值的意义及与临床相关信息之间的关系;多方面研究影响HIV检测的因素。结果:1、HIV抗体阳性率和不确定发生率在不同人群中不同。HIV抗体阳性率在新兵体检人群的最低,为0.0019%,临床就诊人群居中为0.039%,吸毒人群HIV抗体阳性率最高,达到4.1%。新兵的HIV不确定发生率为0.009%低于临床就诊人群0.027%(P值<0.05)。2、HIV抗体检测策略在不同检测人群中的效果不同:临床就诊人群的确认效率最低,只有48.9%,新兵人群为73.5%,吸毒人群的确认效率最高,达到了100%。3、2002-2008年HIV抗体检测效率发生了显著变化,首次筛查阳性的真阳性率由2004年的3.7%上升到2008年的13.5%,筛查的准确性提高了4倍,复检效率由2002年的100.0%,下降到2008年的61.5%,复检效益降低。4、HIV阳性病例以男性、14-60岁中青年、性传播为主,主要通过术前检查和自愿咨询被检出。其中男男性传播的比例为21.1%,已经超过血液传播的10.5%。5、HIV不确定病例出现在11种疾病人群中,其中肝移植患者、骨折病人、皮肤疾病患者HIV不确定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体检人群(P<0.05);孕妇和老年人(61岁以上)并不会增加HIV抗体不确定的发生;90%HIV不确定病例的S/CO值低于6.0。6、骨科、肿瘤科、肛肠科和皮肤科的HIV抗体检测高本底的发生率高于体检人群(P<0.05),高肝功能、高胆红素、高C反应蛋白、ASO阳性等因素没有增加HIV抗体筛查的非特异反应,但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和HLA抗体的存在可能会增加HIV检测的非特异反应。结论: 1、HIV感染率在不同的人群中不同。2、我国现行HIV检测策略的不同检测步骤的作用和效果发生了显著变化,随着HIV抗体首次检测的准确性的提高,复检效率下降,现行的HIV检测策略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3、现行的HIV抗体检测策略在不同人群中的应用效果不同,HIV高危人群的检测效率显著高于一般人群,可以考虑对特定的人群取消复检以降低检测成本和简化操作步骤。4、可根据S/CO值进行人群HIV感染危险度的区分,以此制定不同的检测策略。5、可以通过缩短随访时间或辅助检测病毒载量进行HIV抗体不确定的鉴别诊断。第二部分HIV不确定标本的鉴别诊断研究目的:阐明HIV抗体不确定结果的血清学特征,比较条带免疫印迹法(LIA)、HIV病毒载量(VL)和HIV-1Pp24抗原检测三种实验方法对HIV不确定标本的鉴别效果以及早期感染诊断方面的效率,明确蛋白免疫印迹法(WB)的非特异性发生率。方法:以武警部队艾滋病检测确认实验室2003-2008年确认的56名HIV抗体不确定人员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31人进行随访,共获得92份血清标本。对血清样本进行HIV抗体条带免疫印迹法(LIA)、HIV RNA病毒载量和HIV-1P24抗原检测,以随访的结果为金标准,判断不同的方法鉴别不确定结果的效果。结果:31例HIV不确定病例有4例发生HIV抗体血清学阳转,27例条带无进展。56份标本呈现有14种不确定的WB条带模式;p24、gp160以及gp160+p24是最常见模式,其余散在分布;只有gp160+p24发生HIV抗体血清学阳转,阳转率为26.7%。31例随访病例的首次检测结果显示WB的非特异反应率87.1%,LIA的非特异反应率为3.2%,HIV-1p24抗原的漏检率为9.2%,而HIV RNA病毒载量检测表现出100%的特异性和灵敏度。结论:病毒载量(VL)可以有效地鉴别HIV抗体不确定,并能对HIV抗体处于不确定的早期感染者进行明确的诊断,增加病毒载量(VL)的检测可以缩短早期感染标本的诊断周期,也可以联合抗体检测建立HIV早期感染的诊断标准。多数HIV不确定结果为非特异反应,只有gp160+p24发生HIV抗体血清学阳转,应该加强对这些病例的随访。第三部分滤纸型HIV抗体质控品的制备和应用目的:制备滤纸型质控品(filter-type control, FTC)替代常规的液态型血浆质控品,用于武警系统HIV抗体初筛实验室的质量控制。方法:混合不同来源的HIV强阳性标本,获得5份质控品原液。制备10μl体系的液态型质控品和滤纸型质控品,比较两种质控品的ELISA检测OD值的一致性;分别对滤纸型质控品的稳定性、洗脱液的洗脱效果和运输储存条件进行相关实验。结果:液态型质控品和滤纸型质控品ELISA检测OD值的相关性很好(r=0.99);5种洗脱液(正常人血清、生理盐水、PBS、PBS-TW、样品稀释液)均可以用于滤纸型质控品的洗脱,结果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滤纸型质控品在室温(15~30℃)和冷藏(2-8℃)下能稳定1年、37℃水浴和37℃恒温箱中可以稳定14天,湿度是影响滤纸型质控品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滤纸型质控品在连续3年在57家网络实验室的实际使用中效果较好。结论:滤纸型HIV质控品具有制备方便、储存条件简单、稳定性好、生物安全性高等特点,可以用于HIV初筛实验室的相关质量控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