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研究冲动来自于笔者自身的特殊身份——维吾尔族“民考汉”群体,他们是自小接受汉语教育并参加汉语言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入学考试的维吾尔族中的一类社会群体,对笔者可以说是“己文化研究中的己文化研究”。本论文试图通过对维吾尔族“民考汉”群体语言社会化的研究,揭示双语使用对该群体产生的影响,并且,借助边缘人理论,分析该群体社会化所致的“边缘化”的结果。本论文最终以维吾尔族“民考汉”群体的跨语言体验、语言能力差异促使心理差异、与主流社会适应及民族归属感为分析点反思该群体社会化的过程。本论文从语言使用视角研究维吾尔族“民考汉”群体的社会化,就是要说明社会化过程中被置于文化边缘或文化边际的位置,而这一群体进入社会后得不到主流社会或维吾尔族社会的理解和关注,才容易出现各种社会现象。也就是说,该群体到了被偏见和被歧视的地步,从而迫使该群体从文化边缘滑向了地位边缘。此文的研究目的就是要说明这一现象,并阐析这一现象形成的过程以及出现的一些问题。维吾尔族“民考汉”群体同时受到本民族母体文化与汉民族主流文化的双重影响与熏陶,游离于两种迥然不同的文化体系间,在与主流社会的接触、民族归属等方面存在诸多特殊点;也正是因为如此,使得他们不论在主流社会中还是维吾尔族社会中均处于边缘地带。本论文也借此呼吁主流社会与维吾尔族社会对该群体的正视,使其扬长避短,更加自如地发挥优势,尝试营造多元文化的宽容氛围。本研究为典型的定性研究,主要采取文献法、参与观察法及深度访谈法的研究方法进行。笔者作为本研究对象成员之一,在常年的自身体验和思考基础之上运用专业研究方法,搜集第一手资料。本文主要内容分为三个方面:第一,阐述维吾尔族“民考汉”群体现象的缘起,从国家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中对“民考汉”的定义,到当代维吾尔族社会中的“民考汉”群体的产生。第二,从语言使用角度出发,以社会适应、母体文化淡化、身份归属为考察点探讨维吾尔族“民考汉”群体的社会化过程,提出其“边缘化”的社会化结果。第三,反思维吾尔族“民考汉”群体的社会化过程,以该群体的跨语言体验、心理差异、社会适应及身份归属作为分析点,最终定位该群体“边缘化”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