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随着现阶段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校逐步扩大招生,高校的贫困大学生也相应增多,约占大学生总人数的26%。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贫困大学生这一庞大的特殊群体在我国现阶段将会普遍而稳定存在。本文通过对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人格特征以及心理健康关系进行研究探讨,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以期帮助贫困大学生获得更好的资源以及建立健全的人格,促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使得他们能够顺利的完成大学学业以及在未来的发展中能更好的适应社会。本研究选取武汉几所高校的340名大学生被试进行研究,其中非贫困大学生180名,贫困大学生160名。对所收集的数据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所用到的统计方法有卡方检验、T检验以及皮尔逊相关分析、多元逻辑回归分析,对统计结果研究发现:1、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相比较,两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显著,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比非贫困大学生低。按照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程度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第二类,一般性的心理健康问题。第三类,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贫困大学生在心理健康三种类型人数分布上差别不大,但非贫困大学生分布在第三类型的人数明显高于分布在第一类型的人数。2、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在客观支持上有差异,非贫困大学生的客观支持要高于贫困大学生。3、不同性别的贫困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差异显著,男性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女性。4、不同性别的贫困大学生在对社会支持利用度上有显著的差异,女性显著高于男性。5、贫困大学生的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人格特征中的E(内-外倾)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精神质)与N(神经质)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的负相关。6、贫困大学生的主观支持与对支持的利用度对心理健康有正向预测作用: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中的E(内-外倾)对心理健康有正向预测作用。通过这些研究发现,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社会支持对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发展和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重要影响,高校要重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促进贫困大学生人格的良性塑造,这不但要给贫困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主观支持,也要提高他们对支持的有效利用,还要根据性别的不同对贫困大学生做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