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在交流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伴随使用各种肢体语言,肢体语言可以帮助发言者更准确和形象地进行情感和意识的表达,同时也帮助接收者减少误解。然而,国内高校的英语课堂中对英语交流中使用的肢体语言的教授及运用却鲜有涉及,这是目前外语教学领域中一种非常普遍的问题。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组建上海合作组织以及“一带一路”战略思想的提出及实施,各国间合作愈加紧密,尤其是中美关系在各个层面都日益密切,这对外语人才的需要量增加的同时,也要求外语人才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对美国的相关语言和文化的学习意识也应当随之提高。
在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的引导下,本研究基于当代大学生非常热衷的美国电影、美剧或美国文化相关视频、图片等当中呈现的美国人在交流中所用到的肢体语言,以此为例,在高校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美国人在交流中使用的肢体语言的相关知识,在本文中即称为美国肢体语言知识,旨在提高学生对肢体语言在跨文化非言语交际过程中重要性的认识,有效地提高学生在对外交流中使用肢体语言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提升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适应社会发展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要。
本文的研究主要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目前高校英语课堂培养下的学生在使用英语进行交流时能否正确地识别和运用美国肢体语言及其相关知识;二是将美国人交流时使用的肢体语言知识通过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是否能够提高学生对美国人在口头语言交流时所使用的肢体语言的认知和识别能力,增强学生在学习外语(美国英语)的时候对其相应的肢体语言的解读和识别能力和意识从而提高他们在今后的国际交流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本文以跨文化交际相关理论以及前人及专家的研究成果为指导,以班杜拉(1971)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以加涅(1971)提出的“九大教学事件”为模型,研究者选取了四川省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经贸专业82名大二学生为研究代表,进行了英语课堂教学中跨文化非言语交际能力的美式肢体语言的教学实验。为检验教学实验效果及了解学生实验前后的对美国肢体语言知识的应用能力变化,研究者在实验前后对参与实验的学生分别进行了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定量分析。两次测试内容相同,测试问卷主要内容分三个部分:一是美国人交流时肢体语言中的面部表情;二是肢体语言中的手势;三是肢体语言的其他身体联合动作。其中,学生在初试时要求写出获得该部分知识的渠道,以帮助笔者了解学生在接受教学实验前,该部分知识在课堂教学方面是否已经形成缺失。教学实验结束后,对部分参与实验的学生及该校教师分别进行了访谈,以期了解该教学实验是否能够提高师生学习和教授美国肢体语言的意识。
研究通过对问卷测试和访谈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学生目前对美国肢体语言的知识掌握水平整体较弱,该部分知识的运用情况不够理想,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遍较低。从答对的题目中分析知识来源渠道绝大部分集中在网络,表明该部分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已然形成一定程度的缺失。第二,通过教学实验,学生对美国肢体语言知识的掌握水平有显著提高。在访谈中,大部分学生表示通过此次实验课程,改变了他们对以往英语课就是枯燥乏味背单词学语法的观念,通过对美国肢体语言知识的学习,他们获取了更多美国文化的知识,减少了交流误解,提高了英语交流的表达能力。同时,此次实验对教师带来的主要影响是教师普遍意识到将美国肢体语言相关知识在课堂中进行教授的重要性,并且对打破传统英语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教学的方法、跨文化教学内容的选择带来了启发。
本文的主要创新在于突破了目前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理论研究重于实际培养的状态,利用问卷形式结合统计分析,由原先定性研究深入为定量研究,用科学的量化手段评价学生对肢体语言掌握程度,对真实提高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课程的有效性具有探索性意义。
在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的引导下,本研究基于当代大学生非常热衷的美国电影、美剧或美国文化相关视频、图片等当中呈现的美国人在交流中所用到的肢体语言,以此为例,在高校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美国人在交流中使用的肢体语言的相关知识,在本文中即称为美国肢体语言知识,旨在提高学生对肢体语言在跨文化非言语交际过程中重要性的认识,有效地提高学生在对外交流中使用肢体语言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提升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适应社会发展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要。
本文的研究主要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目前高校英语课堂培养下的学生在使用英语进行交流时能否正确地识别和运用美国肢体语言及其相关知识;二是将美国人交流时使用的肢体语言知识通过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是否能够提高学生对美国人在口头语言交流时所使用的肢体语言的认知和识别能力,增强学生在学习外语(美国英语)的时候对其相应的肢体语言的解读和识别能力和意识从而提高他们在今后的国际交流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本文以跨文化交际相关理论以及前人及专家的研究成果为指导,以班杜拉(1971)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以加涅(1971)提出的“九大教学事件”为模型,研究者选取了四川省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经贸专业82名大二学生为研究代表,进行了英语课堂教学中跨文化非言语交际能力的美式肢体语言的教学实验。为检验教学实验效果及了解学生实验前后的对美国肢体语言知识的应用能力变化,研究者在实验前后对参与实验的学生分别进行了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定量分析。两次测试内容相同,测试问卷主要内容分三个部分:一是美国人交流时肢体语言中的面部表情;二是肢体语言中的手势;三是肢体语言的其他身体联合动作。其中,学生在初试时要求写出获得该部分知识的渠道,以帮助笔者了解学生在接受教学实验前,该部分知识在课堂教学方面是否已经形成缺失。教学实验结束后,对部分参与实验的学生及该校教师分别进行了访谈,以期了解该教学实验是否能够提高师生学习和教授美国肢体语言的意识。
研究通过对问卷测试和访谈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学生目前对美国肢体语言的知识掌握水平整体较弱,该部分知识的运用情况不够理想,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遍较低。从答对的题目中分析知识来源渠道绝大部分集中在网络,表明该部分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已然形成一定程度的缺失。第二,通过教学实验,学生对美国肢体语言知识的掌握水平有显著提高。在访谈中,大部分学生表示通过此次实验课程,改变了他们对以往英语课就是枯燥乏味背单词学语法的观念,通过对美国肢体语言知识的学习,他们获取了更多美国文化的知识,减少了交流误解,提高了英语交流的表达能力。同时,此次实验对教师带来的主要影响是教师普遍意识到将美国肢体语言相关知识在课堂中进行教授的重要性,并且对打破传统英语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教学的方法、跨文化教学内容的选择带来了启发。
本文的主要创新在于突破了目前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理论研究重于实际培养的状态,利用问卷形式结合统计分析,由原先定性研究深入为定量研究,用科学的量化手段评价学生对肢体语言掌握程度,对真实提高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课程的有效性具有探索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