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提高肢体语言教学意识的研究——以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英语课堂教学为案例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kq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在交流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伴随使用各种肢体语言,肢体语言可以帮助发言者更准确和形象地进行情感和意识的表达,同时也帮助接收者减少误解。然而,国内高校的英语课堂中对英语交流中使用的肢体语言的教授及运用却鲜有涉及,这是目前外语教学领域中一种非常普遍的问题。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组建上海合作组织以及“一带一路”战略思想的提出及实施,各国间合作愈加紧密,尤其是中美关系在各个层面都日益密切,这对外语人才的需要量增加的同时,也要求外语人才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对美国的相关语言和文化的学习意识也应当随之提高。
  在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的引导下,本研究基于当代大学生非常热衷的美国电影、美剧或美国文化相关视频、图片等当中呈现的美国人在交流中所用到的肢体语言,以此为例,在高校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美国人在交流中使用的肢体语言的相关知识,在本文中即称为美国肢体语言知识,旨在提高学生对肢体语言在跨文化非言语交际过程中重要性的认识,有效地提高学生在对外交流中使用肢体语言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提升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适应社会发展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要。
  本文的研究主要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目前高校英语课堂培养下的学生在使用英语进行交流时能否正确地识别和运用美国肢体语言及其相关知识;二是将美国人交流时使用的肢体语言知识通过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是否能够提高学生对美国人在口头语言交流时所使用的肢体语言的认知和识别能力,增强学生在学习外语(美国英语)的时候对其相应的肢体语言的解读和识别能力和意识从而提高他们在今后的国际交流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本文以跨文化交际相关理论以及前人及专家的研究成果为指导,以班杜拉(1971)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以加涅(1971)提出的“九大教学事件”为模型,研究者选取了四川省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经贸专业82名大二学生为研究代表,进行了英语课堂教学中跨文化非言语交际能力的美式肢体语言的教学实验。为检验教学实验效果及了解学生实验前后的对美国肢体语言知识的应用能力变化,研究者在实验前后对参与实验的学生分别进行了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定量分析。两次测试内容相同,测试问卷主要内容分三个部分:一是美国人交流时肢体语言中的面部表情;二是肢体语言中的手势;三是肢体语言的其他身体联合动作。其中,学生在初试时要求写出获得该部分知识的渠道,以帮助笔者了解学生在接受教学实验前,该部分知识在课堂教学方面是否已经形成缺失。教学实验结束后,对部分参与实验的学生及该校教师分别进行了访谈,以期了解该教学实验是否能够提高师生学习和教授美国肢体语言的意识。
  研究通过对问卷测试和访谈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学生目前对美国肢体语言的知识掌握水平整体较弱,该部分知识的运用情况不够理想,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遍较低。从答对的题目中分析知识来源渠道绝大部分集中在网络,表明该部分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已然形成一定程度的缺失。第二,通过教学实验,学生对美国肢体语言知识的掌握水平有显著提高。在访谈中,大部分学生表示通过此次实验课程,改变了他们对以往英语课就是枯燥乏味背单词学语法的观念,通过对美国肢体语言知识的学习,他们获取了更多美国文化的知识,减少了交流误解,提高了英语交流的表达能力。同时,此次实验对教师带来的主要影响是教师普遍意识到将美国肢体语言相关知识在课堂中进行教授的重要性,并且对打破传统英语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教学的方法、跨文化教学内容的选择带来了启发。
  本文的主要创新在于突破了目前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理论研究重于实际培养的状态,利用问卷形式结合统计分析,由原先定性研究深入为定量研究,用科学的量化手段评价学生对肢体语言掌握程度,对真实提高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课程的有效性具有探索性意义。
其他文献
回忆作为对过去事件的概括和重构,从来与文学密不可分。本文从回忆书写的角度切入,探讨杜甫诗中诗意指向过去的个人亲历性的回忆诗歌。  杜甫往往因凝结往事的事物、时序与节日、地点、相似与相对情景这四种触点触发回忆,创作出触发性回忆诗歌。其回忆诗歌按照主体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自传性回忆诗歌、时代与社会回忆诗歌两类。通过这两类诗歌可以了解诗人的足迹和心迹,亦可以了解时代发展的脉络。在自传性回忆诗歌中,青壮年时
学位
《通监》胡注一书内容丰富,徵引广博,可与《史记》《汉书》旧注形成对比,以资校勘、考证之用,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胡注成书年代所见《史记》《汉书》版本较今之传本可能更爲完备,其注引内容与通行本之《史》《汉》旧注进行对比,则可观各注文字同异,以备校勘。同时,胡注所引《史》《汉》旧注在内容、体例上与胡注存在着互相因袭、互相补充的联系。其中一大特点,是胡氏之注引《史》《汉》旧注时有化用注文之习。即其在文
《汉书》蔡琪本是南宋重要的《汉书》版本,延续庆元本一脉,又爲白鹭洲本所覆刻,其价值不可低估。自庆元本注末始保留宋祁、三刘等诸家校语,然不少校语庆元本未收而蔡琪本存;蔡琪本刻工精良,精於校勘,虽有部份卷次残缺,但保存相对较爲完整;蔡琪本流传不广,对其进行的研究较少,其中不少价值尚待被发掘。本文以《汉书》蔡琪本为研究对象,列出版本异文,详加考辨,希望能爲点校本《汉书》的修订和《汉书》研究略尽绵薄之力。
学位
《史记》成书至今,版本众多。元刻彭寅翁本是现存最早的三家注本《史记》之一,在三家注本中具有承前启後的意义。2013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修订本《史记》是目前《史记》版本校勘最具代表性的成果。  本文将彭寅翁本《史记》列传与修订本进行对校,以蔡梦弼本、耿秉本、黄善夫本、凌稚隆本、武英殿本等爲参校本,同时参考前人成果。正文分爲两部分,一部分是对彭寅翁本刊刻过程中三家注的增删体例进行概括,另一部分是对彭寅翁本
学位
通过对《开元占经》称引《史记》《汉书》《後汉书》的材料,与修订本《史记》、点校本《汉书》、《後汉书》之比对研究,指出《开元占经》与“三史”在文字方面的差异及讹误,对标点及校勘等问题提出质疑,并做出一定程度的探讨。  其中《占经》不误,而今“三史”本有误的地方恐有五十余条。而《占经》本误之处,发现其讹误因素有两个方面:其一,与《占经》此书的编纂有关,既爲汇编之书,其内容多有前後重复之处,而在重复之中
[db:内容简介]
本文基于苏珊.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比较《红楼梦》中英文版本,研究其回目翻译,探讨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如何在实际的翻译活动中使文化信息等值。《红楼梦》是中国文学艺术的瑰宝。《红楼梦》的主线是宝黛爱情,但其文学价值和文学地位是由其极高的语言艺术和其暗含的更深层次意义所决定。章回体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特有的文体,回目是其与其它文体的显著区别。回目位于每章开头,通常是两句对称的话语,具有预叙功能。《红楼梦》
本论文以女性主义作为基本的理论基础,选取女性主义理论中的马克思女性主义和少数族裔女性主义的批评方法,以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女勇士》中的女性角色的解读和剖析,分析历史社会背景与矛盾,人物形象和性格,探讨悲剧根源与表现,寻找种族前途与出路,探寻汤亭亭在《女勇士》中对早期华裔少数族裔女性的独立、自强、发展问题方面的思考以及华裔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解决方法。  论文对汤亭亭的生
翻译是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转变成另一种语言的行为。1947年,美国数学家、工程师沃伦·韦弗与英国物理学家、工程师安德鲁·布思提出了以机器进行翻译(简称“自动翻译”)的设想,自动翻译从此步入历史舞台,并走过了一条曲折而漫长的发展道路。此后65年来,自动翻译成了国际学界、商界甚至军界共同角逐的必争之地。自动翻译是涉及语言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等多种学科和技术的综合性课题,被列为2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英语教育事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近年来,市面上各类英语教材五花八门,让人难以选择。英语教材作为课程实施的主要载体,是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因此,探求符合儿童语言和身心发展规律的教材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在分析了儿童第二语言习得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实证调查,对外研社出版的《Joy of Learning》进行了评价。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J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