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以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进行农村绿地系统的规划,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逐渐成为新农村建设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我国农村建设的不断前行,农村绿地规划也逐步迈入了转型的过渡时期。正由于城乡差距巨大的现状,严重制约了农村绿地系统的发展。因此如何统筹城乡绿化发展,打破城乡绿化分割的传统格局,不断增强城镇与农村之间的相互作用,互动共进、融合发展,尽快的缩小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推动城乡从分离走向统一,为新农村绿地系统规划的提出指明了重要的方向。所以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绿地系统规划需要系统的归纳与分析,总结其现有特点与不足,提出新的解决方法。本文根据我国农村实际状况,结合政府新农村建设政策,通过调查分析,以农村经济结构、发展水平、人文历史、生态环境等客观条件为依据,对农村绿地从功能上进行了新的分类。新的绿地系统主要分为生态经济型农村绿地、城市服务型农村绿地和文化旅游型农村绿地。根据各绿地类型的功能不同,有针对性的对其布局形式与要求进行了研究。分析城乡绿地差异大、发展不平衡的根节,提出农村可因地制宜结合自身农业、生态、自然环境等资源发展经济,形成农村特色的经济发展新思路。通过对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农村绿地系统规划的实践调查和研究,结合景观生态学、乡土景观规划理论、城乡一体化原理分析得出农村绿地系统规划的特点,并结合现已完成的规划成果提出对新农村绿地系统规划应当要加强与注意的问题。并由此得出对于在新农村建设中建立新的农村绿地分类方法具有可行性,但是鉴于不同案例的差异性,作者自身研究水平的局限以及经验的缺乏,此种分类方法具体指导意义及作用尚需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新农村绿地系统区别于城市绿地系统的方面:(1)景观独特性,农村是一种人口相对聚居的、以耕种为主业的田园景观,其景观要素也就是与农民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劳动资料,如农田、果园、农渠等,具有极浓的乡土气息;(2)多重效益相结合的特性,农业生产所需的各种植物包括:农作物、果树、药材树、蔬菜、花卉、苗木等都可以作为绿地系统中的绿化植物要素,在形成具有规模的种植产业时,可实现多重效益,如景观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2、借鉴国内外农村建设经验,尤其是日本、台湾。结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针对我国农村特有的农业、自然、人文等资源现状,以绿地为载体,分析农村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的新趋势。得出要借助绿地系统规划着力发展第三产业如观光、休闲等服务性行业,以经济发展为驱动,促进农村绿地系统向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向发展。3、农村绿地系统规划是解决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态系统完善与更新的有效途径之一,它合理的将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生态旅游结合在了一起。通过对蒲家庄和马家村的实例分析和资源调查,可以看出针对农村产业结构、通讯设施、交通条件、农业资源状况,以保护原有生态资源为准则进行绿地系统的合理规划,一方面可以改进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有利于经济多元化发展;另一方面保护农村良好的生态系统,改善人居环境。4、由于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各地文化特色、人口数量、地理环境、经济状况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农村绿地系统必然具有地域特点。但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许多农村都存在相似的问题,既一方面区域内的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的条件都十分良好;另一方面还存在人类干扰过度、部分自然景观资源人为破坏、农田退化等不利情况。迫切需要通过合理的绿地系统规划,使农村生态系统进一步恢复和完善。5、通过调查分析可以看出,进行农村绿地系统规划亦是适应农村发展需求,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尤其城乡结合部的开发和利用,打破城乡分割的传统格局的有效途径。农村绿地系统规划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受到政府、有关部门、专家学者和广大公众的高度重视,逐步提高农村绿地系统在农村中功能和作用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