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9月27日日本御岳山火山和2018年5月初一段时间美国夏威夷岛基拉韦厄火山均发生了爆发。其中御岳山火山属于突然的蒸汽喷发,火山喷发前数天内未观测到明显的地下流体压力和地形变的变化,仅在喷发前几分钟内观察到地倾斜的变化。基拉韦厄火山活动大致从2018年4月25日开始,伴随着火山口熔岩湖的升降运动和地震活动性的增加,火山口发生小规模的爆发。5月4日,Pu‘u‘ō‘ō南翼发生Mw6.9级地震,Halema’uma’u火山口的熔岩湖面下降了数十米,火山活动一直持续到8月4日才逐渐平息。基拉韦厄火山口区域在这次火山活动中记录到明显的地形变,其中GPS观测到该区域火山口坍塌的垂直位移下降了约85 m。伴随着几乎每天都会发生的火山口坍塌事件,地倾斜台站观测到地表连续的升高和降低变化。火山喷发过程中涉及岩浆活动与构造应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应力的积累与释放会引起岩浆囊内压力的变化。监测火山喷发前后地下介质的时变特征,对于认识火山区内部岩浆活动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基于背景噪声互相关,研究了上述两座火山喷发前后的相对地震波速度变化。对于御岳山火山波速变化的研究,共收集了该火山区附近6个地震台站2014年垂直分量的连续数据。应用移动窗互谱法测量了0.4-0.8 Hz频带下的相对走时偏移,分别得到每个台站对相互之间的波速变化和所有台站对的平均波速变化。结果表明火山喷发前约10天地震波速降低达0.1%;喷发后波速缓慢升高,然后逐渐恢复至背景值。研究基拉韦厄火山时使用了基拉韦厄火山口周围10个地震台站2018年垂直分量的连续数据,采用同样的方法测量了0.5-1.0 Hz频带下的相对走时偏移,得到了所有台站对的平均波速变化。结果表明火山口大规模喷发前10天,平均波速下降达0.5%。该火山口的喷发一直持续到8月4日才逐渐平息,平均波速变化在这之后逐渐升高并恢复至背景值。本文对引起两个火山喷发前后的平均波速变化可能的物理机制进行了分析讨论。结合御岳山火山喷发前后的震源机制解结果,表明该火山口顶峰区在火山喷发前后的地震波速度变化与周围的应力变化有关。而基拉韦厄火山口的地震波速度变化可能与地下岩浆的压力变化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