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旨在通过痤疮致病菌的分离及对大环内酯类和喹喏酮类两大类抗生素的敏感性分析,为临床医生正确选择抗生素、降低因滥用抗生素引起的耐药性提供实验依据。
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选择2004年3月1日~2004年12月31日间河北省唐山市工人医院皮肤科门诊痤疮患者234例(病例为Ⅱ-Ⅳ度的痤疮患者,均符合痤疮的有关诊断标准)。其中143例为未治疗过的初发病例(未治组),91例为就诊前3个月内使用过大环内酯类和/或喹喏酮类抗生素的痤疮患者(治疗组)。对234例痤疮患者的皮损进行采样,接种到需氧平皿和厌氧平皿进行需氧和厌氧培养,然后对细菌进行分离、鉴定,选择琼脂扩散法和肉汤稀释法两种方法进行药敏试验(抗生素种类包括两大类、八种:大环内酯类的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喹喏酮类的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洛美沙星、氧氟沙星)。
数据处理:对测定的数据进行核实整理后,进行统计学分析。
研究结果:
1.从234个标本中共分离出致病菌298株(其中未治组中分离出致病菌189株,治疗组分离出致病菌109株),菌种主要有痤疮丙酸杆菌、颗粒丙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其中痤疮丙酸杆菌在未治组和治疗组的构成比分别为41.8%、37.6%;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构成比分别为24.3%、20.2%;表皮葡萄球菌的构成比分别为12.2%、17.4%。
2.药物敏感性的分析结果为葡萄球菌属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丙酸杆菌属中痤疮丙酸杆菌均对大环内酯类药物中的阿奇霉素的敏感率高,经检验有显著性差义(P<0.01);对喹喏酮类药物中的氧氟沙星敏感率高,经检验有显著性意义(P<0.01)。对其他药物的敏感性无显著性差异。
3.使用琼脂扩散法和肉汤稀释法两种方法进行药敏实验,同一组、同一种菌、同一种药物的两种方法之间的药物敏感性无差别(P<0.01)。
4.未治组和治疗组两组之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药敏结果也无差别(P<0.01)。
研究结论:
1.本试验从痤疮患者的皮损中培养出的致病菌以痤疮丙酸杆菌为主,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
2.丙酸杆菌属和葡萄球菌属中的优势菌落:痤疮丙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对大环内酯类的阿奇霉素、喹喏酮类的氧氟沙星敏感率最高。
3.使用琼脂扩散法和肉汤稀释法丽种方法得出的药敏结果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差异,表明两种方法均可用于检测痤疮致病菌的药物敏感性。
4.治疗组和未治组的药敏结果无显著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