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林纾翻译动机对其翻译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rgeS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纾在中国翻译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后人誉为“译界之王”、“译坛泰斗”。但他不懂外文,误译、改译、增译和漏译现象在其译作中随处可见,因而其译文经常背上“不忠”的罪名,但就是这样“不忠”的译文却倍受当时读者的欢迎,对清末民初的中国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传统翻译研究把译文是否忠于原文作为翻译优劣的唯一标准,忽略译语社会的文学、文化和政治等诸多非语言因素对译者翻译活动的操纵,也忽略了译者翻译目的和译文读者要求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以Lefevere的改写理论和Vermeer的目的论为理论依据,分析了林纾明确而具体的翻译动机以及他对文本的有意识选择和他采用的具体翻译策略和技巧。作者试图探究晚清文化、政治和文学对林纾翻译的操控以及他“不忠”的译文为什么会在当时社会享有极高声誉的原因。翻译研究不应局限于语言层面,而更应从文化方面进行探讨。晚清特殊的政治和文化背景不仅影响了林纾的翻译动机而且还决定了他的特殊的翻译方法。林纾对原作大量的误译、改译、增译和删译并非是他随心所欲的操作,而是由其翻译目的以及社会文化背景和目标读者群决定的。林纾的翻译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翻译要求,也从侧面证实了他“不忠”的翻译是合理而成功的。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述林纾生平及该论文的目的和意义所在。第一章简述了林纾的翻译生涯,同时从历时的角度简要回顾了林纾研究在我国的概况以及对我国文学的影响。第二章阐释了本文的两个理论基础,即Lefevere的改写理论和Vermeer的目的论。第三章分析了晚清的社会文化背景。第四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以Lefevere的改写理论和Vermeer的目的论为理论基础,详细分析了林纾的翻译动机。并着重分析了他的翻译动机对其文本选择的制约和影响。第五章阐述了在其翻译动机的影响下,林纾在译作中采取的具体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结语部分提出作者的拙见以及此研究的局限性和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其他文献
自二十世纪中叶美国数学家兼信息工程师香农(Shannon)在信息学中首次提出“冗余”这一核心概念以来,“冗余”一词的含义不断扩展应用到各个领域,尤其是语言研究领域。在语言
目的以西部地区为例探讨医疗机构及护理院护理人员需求预测方法,为科学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平均发展速度法及科学合理测算医生数的基础上再采用医护比法等2种方法预测医疗机构注册护士数;在科学合理测算护理院床位数的基础上采用床护比法测算护理院护理人员数。结果采用平均发展速度法测算,哈密地区2015年和2020年医疗机构需注册护士1 526人和1 937人,采用医护比法测算2015年和2
学术论文已经成为国际上研究者们交流最新的研究和观点的最主要的渠道之一,其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用适度的怀疑和肯定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情态表达,尤其是情态助动词
本文在界定汉韩确信类语气副词范围的基础上,考察了汉韩确信类语气副词的语义、句法、语用功能,并进行了对比分析,找出它们之间存在的共性和个性。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