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纾在中国翻译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后人誉为“译界之王”、“译坛泰斗”。但他不懂外文,误译、改译、增译和漏译现象在其译作中随处可见,因而其译文经常背上“不忠”的罪名,但就是这样“不忠”的译文却倍受当时读者的欢迎,对清末民初的中国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传统翻译研究把译文是否忠于原文作为翻译优劣的唯一标准,忽略译语社会的文学、文化和政治等诸多非语言因素对译者翻译活动的操纵,也忽略了译者翻译目的和译文读者要求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以Lefevere的改写理论和Vermeer的目的论为理论依据,分析了林纾明确而具体的翻译动机以及他对文本的有意识选择和他采用的具体翻译策略和技巧。作者试图探究晚清文化、政治和文学对林纾翻译的操控以及他“不忠”的译文为什么会在当时社会享有极高声誉的原因。翻译研究不应局限于语言层面,而更应从文化方面进行探讨。晚清特殊的政治和文化背景不仅影响了林纾的翻译动机而且还决定了他的特殊的翻译方法。林纾对原作大量的误译、改译、增译和删译并非是他随心所欲的操作,而是由其翻译目的以及社会文化背景和目标读者群决定的。林纾的翻译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翻译要求,也从侧面证实了他“不忠”的翻译是合理而成功的。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述林纾生平及该论文的目的和意义所在。第一章简述了林纾的翻译生涯,同时从历时的角度简要回顾了林纾研究在我国的概况以及对我国文学的影响。第二章阐释了本文的两个理论基础,即Lefevere的改写理论和Vermeer的目的论。第三章分析了晚清的社会文化背景。第四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以Lefevere的改写理论和Vermeer的目的论为理论基础,详细分析了林纾的翻译动机。并着重分析了他的翻译动机对其文本选择的制约和影响。第五章阐述了在其翻译动机的影响下,林纾在译作中采取的具体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结语部分提出作者的拙见以及此研究的局限性和对今后研究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