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宏观调控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中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推出了4万亿投资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在此背景下,研究货币政策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有效性,通过分析找出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并为发挥货币政策的最大功效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研究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选题背景及意义,介绍了中西方有关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以及本文的内容结构安排,指出了本文的创新及不足之处。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首先根据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定义指出判定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两个方面;其次,在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假定前提下,分析了1986年至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将中国货币政策实践分为四个阶段,并着重分析了第四阶段中国货币政策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表现;最后,通过误差修正模型分析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和物价指数的长期和短期关系,从而说明验证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第三部分根据第二部分的分析,提出了当前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重点分析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通和汇率制度下的流动性过剩问题。第四部分针对当前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结合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状况,提出了增强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政策建议,如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改善外汇管理方式,加强政策协调和国际协调等,这些政策建议对改善货币政策有效性就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在应对此次金融危机中存款准备金工具是失效的,利率工具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比较有效,但是对维持物价稳定无效,中国货币政策整体的有效性不高。虽然利率管制和汇率稳定在应对金融危机中也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是从长期来看我国利率市场化不完全、汇率的市场形成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的存在仍限制着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发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改善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效率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加快与国际接轨的趋势并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