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原典,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诗经》英译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但《诗经》英译研究迄今仍比较薄弱,已有成果涉及到《诗经》英译理论的研究,《诗经》翻译概论和译者主体下《诗经》不同版本的比较研究等。本文从《诗经》译本出发,结合《诗经》本身的模糊存在,运用跨学科理论“模糊理论”来分析、研究诗经在语言,意境和风格三方面特点及其在翻译中的处理方法。“模糊理论”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加州大学教授札德(L.A.Zadeh)1965年发表的论文《模糊集合》一文首次提到。札德指出:“模糊集合是其成员隶属度构成一个连续集的所有成员组成的一个类”。在他看来,对现实自然界中碰到的对象进行分类,经常会找不到精确判定其资格的根据。他提出用模糊集合的方法来处理模糊现象,来研究模糊概念。之后“模糊理论”被应用到多个学科,包括语言学及翻译领域,用来指导人们对模糊语言的研究以及对翻译理论的完善。本研究选定了理雅各,韦利,许渊冲的三个译本,节选出风、雅、颂中当代人们感兴趣的篇章,其主题涵盖爱情,政治,农作等,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从诗经三部分文本英译中总结归纳出一定规律。文本集中研究《诗经》语言,意境和风格在翻译中的模糊性不同体现形式,具体研究对象包括:动词、名词,意象、修辞,结构、押韵等。通过对重要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表明:语言翻译方面,原文本身带有模糊性的语言,在译文中都采用了相对模糊的翻译处理方法;意境复制方面,原文意境的模糊性,在译文中得到了绝对的模糊体现;风格转换方面,原文清晰的文本结构和押韵,在译文中采用与原文对仗的结构和押韵或是以其他的文体形式实现了形式的清晰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