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的人文精神

来源 :重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ing66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用人文精神的新视角考察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聊斋志异》,并运用文化学、神话学及阐释学的方法重新分析这部作品,力图从中找到一些有益于现代人格重建的人文精神新元素。全文共分人文精神的界定和基本内涵、《聊斋志异》中人文精神之具体表现、结语几部分。其论文主体部分是《聊斋志异》中人文精神之具体表现。在这一部分中,笔者准备分作家理想人格的价值取向——善美自由、借批判程朱理学和八股取试制度来思考人的深层欲望问题、对人性优缺点与人的起源问题的系统观照三章来着重论述,力图阐明这样一个贯穿全文的中心论点,即作家是想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和现实人生的集中关注来寻找一种梦幻中的理想人格,并试图进一步指出,作家从现实人生出发努力塑造的那种理想人格中的某些精华元素是可以为我们今天构筑现代人格时所借用的,而作家思想中的这些精华元素也正是我们需要继承的进步的人文精神,论文还将运用神话学的方法研究一组写龙蛇的作品。并指明,作家是想借用这种积淀在潜意识深层中的神话思维来思考人的起源问题。 在分析整部作品的同时,笔者还准备指出,作家是想通过对具体人、具体故事的现实关怀表达作家形而上的终极人生关怀。并力图构筑一个以善美自由为核心的理想人生世界,达到劝善救世目的。
其他文献
《桥》是废名的代表作。从文体研究角度来看,它确为“创格”之作;但就文学史之纵深而言,其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个人趣味的独特选择,更透漏出知识者在自身存在的认识和把握过程中的
站不住脚的“报纸消亡论”  中国传统报业衰微乃是不争事实。从用纸量看,2015年全国报业用纸量同比下降18%(2015年12月10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从发行量看,2014年全国各类报纸零售总量同比下滑30.5%(2015年7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网);从经营额看,《2015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报业广告2012年经营额下降7.5%,此后负增长态势逐年明显;从转停看,仅2015年就有将近
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是在八十年代中后期正式步入文坛的,九十年代中后期进入迄今为止的创作鼎盛时期。八九十年代是中国社会的变革转型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剧烈的调